

作為極簡主義現代音樂的代表人物,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是一個不做電影配樂,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領袖級作曲家。不過,如果不是他為30多部電影配樂,大家遇到他作品的機會就要小得多,畢竟,我們總是寧愿看電影,而不會專門去聽純先鋒音樂的。格拉斯的音樂理論說起來非常“極簡”:使用盡量少的音符循環重復,層疊出豐富的音樂,但真正要弄懂就不容易了。好在我們不僅可以用耳朵去聽音樂,還可以用電影去看格拉斯的極簡主義風格。看過導演Godfrey
Reggio記錄片《QATSI三部曲》影碟的人,就都感受過這位大師的音樂魅力。而更多的奧斯卡電影迷們,則可以通過獲獎電影《時時刻刻》來聆聽菲利普·格拉斯了。
菲利普·格拉斯是美國當代最成功,最受歡迎的作曲家,起碼就觀眾的層面來說,他的樂迷涵蓋了流行、爵士、搖滾、新世紀以至于古典樂的愛好者。這種廣大的觀眾群在嚴肅作曲家當中并不常見。在九○年代他已經成為美國大眾文化的現象之一,連標榜最炫最流行的Swatch手表上都把葛拉斯寫的音樂當作鬧鈴,他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一般。
代表作品:
《時時刻刻》、《失去平衡的生活》


希臘作家導演安哲洛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御用配樂人,海倫·卡蘭德羅(Eleni
Karaindrou)是這個行業里少有的女性。說實話,我對安哲洛普洛斯沉重悲愴的電影缺乏耐心,對于卡蘭德羅同樣深沉苦情的音樂也沒有胃口。這其中也摻雜著對卡蘭德羅所屬廠牌ECM的偏見之心,總覺得有包裝過度之嫌,而這種過度包裝又完全是針對格調不凡的知識分子的,令人生疑。然而,對于熟悉希臘式悲劇以及天生就有希臘式悲劇情結的人來說,卡蘭德羅的音樂無異于蕭瑟生命中的天籟之音,盡管作品不多,但已經成為作家電影音樂的典范。
代表作品:《霧中風景》、《尤里西斯生命之旅》、《永恒的一天》


又一個日本人。老實說,這就像世界足球最佳陣容里有了兩個日本人一樣,讓人總有點不爽。畢竟,宮崎駿和北野武都是讓人無法回避的名字,而久石讓既是前者動畫片的聲音化身,又是后者的長期搭檔(從1996年起就包辦了北野武執導的每部電影)。久石讓(Joe
Hisaishi)
可算是一個非常多產作曲家,不僅為20多部電影配樂,還為許多電視連續劇以及數不清的電視廣告制作過配樂,而個人專輯也有15張以上。他以彈奏鋼琴和鍵盤起家,并深受極簡主義大師如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史蒂夫·里奇(Steve
Reich)等人的影響。他曾四度贏得日本電影金像獎,并成為日本最具影響力的現代音樂藝人,但卻沒有坂本龍一那樣國際化。
代表作品:《花火》、《菊次郎之夏》、《千與千尋》


終于來了一個有點邪門的音樂家安吉羅·貝德拉曼堤(Angelo Badalamenti),而且多數時候,他是跟有點邪門的導演David
Lynch聯系在一起的。這個受過古典音樂教育的紐約人,在遇到偶爾也會搞點音樂的Lynch之前,為3部電影做過音樂。Lynch古怪的黑色電影《藍絲絨》使他廣為人知,之后,他就長期與Lynch合作,這使他有點像是后者的御用配樂,而他的音樂也為Lynch的怪異風格推波助瀾,詭異、頹廢卻迷人。然而,他也常給其他導演的影片配樂,比如萊昂那多·迪卡皮奧主演的《迷幻海灘》(The
Beach,2000)。
1988年,以Andy
Badale的藝名展開音樂事業的安吉羅·貝德拉曼堤,為美國名導大衛林區的經典作品《藍絲絨》寫了配樂后改回意大利原名。他的音樂證明和林區怪異又精彩的影片一樣令人難忘。這兩人之后又合作了幾次,包括電影《我心狂野》,和有創意的電視影集《雙峰》。為了這部影集,之前為鄉村音樂創作者和動作片配樂者的Badalamenti,創造出史上最獨特且怪誕的電視主題曲之一,完美捕捉住“雙峰”超現實且悲劇性的世界。
代表作品: 《藍絲絨》、《我心狂野》、《穆赫蘭道》


譚盾,一個為華人音樂家贏得榮譽的名字。1957年出生于湖南的譚盾,曾多次榮獲中國國家級創作獎,他的管弦作品《道極》更被評選為“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除此之外,譚盾在實驗創作藝術上也非常活躍。他的《紙樂》、《陶樂》與《水樂》等音樂劇,都在國際前衛藝術領域里產生很大的影響,并獲得廣泛的好評。其它諸如“Weber國際作曲獎”、“山多利作曲大賞”、“MIT杰出藝術成就獎”等國際獎項,更將他的聲譽推至最顛峰。
在第44屆格萊美中,譚盾再度為華人音樂家贏得榮譽,以電影《臥虎藏龍》主題曲《月光愛人》獲得“最佳電影原創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提名,又以《臥虎藏龍》原聲帶中的《永恒的誓言》獲得“最佳古典音樂”提名,而取自《易》中的吉他協奏曲則獲得了“最佳古典音樂協奏曲”提名。
代表作品: 《臥虎藏龍》、《英雄》 .


一提起他,就得說奇斯洛夫斯基。這位學法律和歷史出身的波蘭音樂家普瑞斯納(Zbigniew
Preisner),可能不太喜歡配樂人里的這個“配”字,因為他要求音樂即使脫離了電影,也要讓人百聽不厭,甚至要可以讓沒有看過電影的人單獨欣賞。所以他跟奇斯洛夫斯基的關系更像是真正意義上的拍擋,總是在電影籌拍時就加入劇本討論,使得音樂不僅能完全融入電影中,也讓電影的精髓也完美地滲進音樂之中。這一點在《藍》里得到了充分體現,有人甚至評價說這部電影就是普瑞斯納音樂的影像版。另外,他也作過不少非奇斯洛夫斯基電影的音樂。
代表作品:
《紅》、《藍》、《白》 、《兩生花》
(編輯:劉勤書 來源:《世界娛樂報道》ENT.ICX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