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到光線和聲音無法生存
從一個綠樹掩映的洞口,我們進入了有1.5萬年歷史的鐘乳石溶洞。昏暗中一直走到洞穴深處,順著導游耳語般的指點,看到側面巖石上一片綠白色微光。微光下是無數條長短不一的半透明細絲,從洞頂傾瀉而下。每條絲上有許多水滴,極像晶瑩剔透的水晶珠簾。原來,這些螢火蟲在幼蟲期不僅能發光,還能分泌附有水珠般黏液的細絲,洞內昆蟲循光而來,撞到絲上就動彈不得。螢火蟲幼蟲便爬過來美餐一頓。美麗熒光下的水晶珠串,竟是危機四伏的垂釣線。
導游說,這些小精靈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螢火蟲不同,對生存環境的要求近乎苛刻,遇到光線和聲音便無法生存。目前只在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發現了這種螢火蟲。人們無法在影視作品中欣賞到,連旅游宣傳照片也屈指可數。
新西蘭螢火蟲洞的形成
石灰巖是由無數的海洋生物遺留物的化石所形成的,懷托摩螢火蟲洞3千萬年前是在深海底下,這2千4百萬年來, 螢火蟲洞經過無數次的地質變化,如:地殼變動及火山活動等,許多堅硬的石灰巖受到扭曲變形并且被帶到海平面上,爾后經過雨水侵蝕,形成許多的巖縫。
雨水與空氣中帶著微酸的二氧化碳,日積月累地侵蝕,使得巖縫逐漸擴大成為鐘乳石及石筍,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螢火蟲洞巖洞景色。經過推算估計大約1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3立方公分的鐘乳石,不過也會因著地形結構、植物機能、石灰巖深度、內外環境氣候、以及洞穴形成的年數,影響鐘乳石形成的速度。兩個并排的鐘乳石會因為不同的水流途徑,而各有不同的形成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