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在線消息:有“才女”之稱的伊能靜,居然在最近發行的新歌中把蘇軾的名句唱錯!這個事件引起網友的極大關注。在各方面壓力之下,伊能靜昨天就此正式向歌迷道歉,并決定重錄歌曲、修改唱片。
伊能靜的新歌《念奴嬌》,引用古今名詩詞,由周杰倫作曲。其中一段引用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伊能靜把“綸”(guān)唱成了“倫”(lún),這句話在整首歌曲中出現了兩次。
據悉,伊能靜今天將來到上海進行新專輯的宣傳,對于自己所犯的錯誤,伊能靜也將給媒體一個正式說法。
伊能靜通過博客公開道歉
事情發生后,伊能靜在博客上對此事進行了解釋和道歉:“當天在錄音唱到這個字時有特別停下來,請錄音助理用計算機去查一下,因為在我的記憶中發音是不同的。后來她回來后跟我說念‘倫’沒有錯,我們于是繼續錄音。后來才知道當時助理沒有用計算機查而是用手機輸入查詢。”對于自己的錯,伊能靜態度誠懇,“我在這里誠心誠意地對各位糾正我的朋友致謝,并且感激于大家的提醒及擔憂。”
記者連線了負責伊能靜唱片中國內地宣傳的助手李先生,他表示,伊能靜本人現在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這個事情希望大家能夠以平和的心態來對待。
《念奴嬌》回錄音室重新制作
記者了解到,對于此事,伊能靜和唱片公司采取了緊急處理,伊能靜已經進錄音室修改、重唱、重新混音及壓版。但是,第一批售出的專輯已經無法收回,伊能靜對此感到“很抱歉,請大家能寬容。”
據透露,伊能靜此次重新回到錄音室錄制《念奴嬌》的整個過程非常繁復。因為專輯一共有五道音軌,伊能靜必須全部重新再唱一遍。還要再重新做聲音的平衡、混音、后期的母帶制作等等。在經過了數天的反復調試折騰之后,第二版終于完成了。不過,盡管辛苦,伊能靜對此非常坦然:“畢竟這是我的作品,無論過程如何,我愿意承擔所有的責任。”
懷孕傳言根本沒那回事
據稱,伊能靜最近連日來都在為自己的這張新專輯奔波,甚至因此累倒。日前,有傳言稱她懷孕了。對于這樣的傳言,李先生也予以辟謠:“主要是近來通告太滿了,伊能靜身體有些吃不消。前一段時間在打點滴,不過現在已經好多了,但是醫生表示還是要多注意。”
本來伊能靜因為身體原因打算取消中國內地的一些宣傳,但是她還是堅持來到上海。據透露,這一次出發前往上海前,伊能靜專門進了錄音室,修改了“羽扇綸巾”的發音。據悉,她會在今天舉行的新專輯《PrincessA》的上海記者會上與媒體見面。
她們也出錯
蔡依林的“齟齬”
小天后蔡依林曾在翻唱王菲的《懷念》時,將歌詞中“未完的‘齟齬’”唱成“未完的‘組雨’”。這一問題很快被網友發現,并招來爭議。
蔡依林的經紀人蔣承縉在接受采訪時承認確實唱錯了。她表示配唱時曾對“齟齬”的發音提出疑問,當時制作部經理告訴她發音為“組雨”,蔡依林就跟著照唱,而來自新加坡的制作人偲菘,當時也沒發現這個錯誤。
不過,這已經不是蔡依林第一次出錯,她之前還曾把成語“牛刀小試”說成“小刀一試”。
戴佩妮的“背影”
歌手戴佩妮畢業于馬來西亞一所高校的中文系,有一定的文學功底。進入歌壇以來,也一直以品質優良的原創音樂立足,更贏得了“才女”的稱號。她在新專輯主打歌《一個人的行李》歌詞中寫道:“我要一個人的通宵看完魯迅的背影。”這被網友認為是錯將朱自清當成了魯迅,因為《背影》的作者原為朱自清而并非魯迅。
對于這句話,戴佩妮表示歌詞中的背影并不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而是引自魯迅《野草》中的散文詩《影的告別》,借此表達一個人的寂寞與堅強,并用抽象的語匯來表達對文學大師的致敬。至于為何要“通宵”才能讀得完,戴佩妮表示要讀懂大師并非易事。
不過此種解釋并不能讓大家滿意,依然有網友認為牽強。
快評
一字拷問“才女”明星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首由蘇軾創作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不只中學生,可能連許多小學生都能背得十分流暢。可到了“才女”伊能靜的嘴里,竟然嬌滴滴地唱成了“羽扇‘倫’巾”,引來網友哂笑。
明星的文化素質高低,早已不是個新鮮話題。按照明星的制造流程,大多數明星都是從十幾歲就開始接受演藝培訓,趕在20歲前盡快在娛樂圈亮相,“出名要趁早”。在明星的制造過程中,文化素質培養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個環節。這也導致了許多明星成名后經常鬧出低級笑話,甚至成為青少年的反面教材。
伊能靜出過幾本書,還習慣到博客中抒發生活感想,不少媒體稱贊她“文筆自然流暢,細膩中不失思想的跳躍”。伊能靜因此得到了“才女”的稱號。“才女”犯錯,帶來的負面影響自然要比普通明星大得多。事實上,這并不是伊能靜第一次犯錯,她還曾把宋朝的李清照說成是明朝的,讓人哭笑不得。
不過好在伊能靜的態度還算誠懇,主動在博客中對網友認錯,表示要重新錄音,修改唱片。作為一個有榜樣意義的“才女”明星,應該要記得謹言慎行,隨時為自己“充充電”。再華麗的光環也無法隱藏自身素質上的虱子。假如有一天連“才女”明星都淪陷了,那這個娛樂圈真是岌岌可危。
編輯:富文佳 來源:上海《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