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定的劫難
“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大肆掠劫,另一個縱火焚燒……在歷史面前,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如是揭露英法聯軍1860年火燒圓明園的罪行。10月18日,3500名英軍手持火把點燃了圓明園,園內300多名太監、宮女和工匠葬身火海,整個園林幾乎化作一片焦土。圓明園成了哭泣之園!
從此開始,圓明園連遭“火、木、石、土”四大劫難,直至傷筋動骨,奄奄一息。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前次劫難中幸存的圓明園建筑和大量古樹被毀。“包括《四庫全書》、《永樂大典》在內,無數宮廷所藏珍貴文物和古籍遭列強洗劫。”牛憲鋒表示,經此浩劫,北京“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至典章文物,下至國寶奇珍,掃地遂盡”。
清朝覆滅后,北洋軍閥的政客們又將魔爪伸向了圓明園內的石料,一車又一車的石頭被達官貴人們運走,很多官員的私家官邸甚至陵墓都使用了不少圓明園石料。圓明園一時間成了采石場!
此后,大量農民涌入圓明園,挖山填湖,種水稻,建房屋,園內既有的山形水系遭到嚴重破壞。“文革”期間,圓明園遺址遍布稻田、工廠和學校。直到2006年,仍有數百家住戶和單位在圓明園內“駐足”,甚至一家大名鼎鼎的家電公司合同到期后仍拒絕搬遷而被告上了法庭。
艱難的保護
誰來保護圓明園?如何保護圓明園?
從1860年開始,多少有識之士奔走呼號,但卻對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而今,面對這座鐫刻著民族恥辱記憶的園林,圓明園的保護卻依然飽含爭議。
1979年,圓明園遺址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多年整修,大部分山形水系得以恢復。“真實的遺址,真實的建筑,再加上綠化美化。”宗天亮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保護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沒什么困難”。
而多數普通人今天提到圓明園,卻很容易產生走進歷史輪回的錯覺:2005年的湖底鋪膜風波,2006年浙江一機構要異地重建圓明園的“壯舉”,以及圓明園湖心島被當作私家花園出租的鬧劇……一次又一次吸引眼球的風波,只能讓人徒留一聲嘆息。
或許,對這座古老的園林來說,熱鬧只是別人的,而它卻只有帶著一身的傷痛,選擇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