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系舉足輕重
王英凡:1988年鄧小平就說過,中印兩國不發展起來,就不是亞洲世紀。現在中國印度發展都很快,所以按照鄧小平先生的看法,現在可以說21世紀是亞洲世紀的希望很大。不過現在我又聽到了一種新的議論,就是中日如果不能友好合作,21世紀能不能是亞洲世紀?這個回答也可以是不一樣的。但是不管怎么回答,應該說中日關系對亞洲未來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
今天我先談一個觀點,就是必須徹底拋棄舊思想,舊觀念,切實貫徹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新思想。可以設想,東亞每個國家首要考慮的都是本國利益,但合作就不能不顧及其他各方的利益,就必須努力在互利共贏上達成妥協,形成共識。所以關系到中日關系和亞洲的未來,互利共贏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切實貫徹這個思想,中日關系能大有可為,東亞和亞洲的合作也能大有可為。
鈴木寬:我想就面向亞洲的未來和中日關系我們具體應該做些什么等問題談談看法。目前,西方興起的所謂物質文明在很多意義上已經達到了極限。能超越西方物質文明的哲學觀念是共存思想,是亞洲的多元文化主義。這種共存思想可能是中國古代自然主義思想的一種傳承,它既是人與人的共存,也是宗教和宗教、文化和文化,更是人類和自然的共存。
我覺得,在以建立亞洲聯盟為目標的基礎上,將環境和節能等問題作為共同哲學觀念提出來是可行的。中日之間或者說亞洲可以從緊急性和重要性出發選擇主題和領域,一個一個項目地進行合作。我認為現在能源環境是相當緊迫的重大問題,可以從這個領域開始合作。
另外,要創造亞洲新時代,有兩件事需要著重去做。第一是建立新的媒體,第二是建立新的學派和學校。現在有很多人已經開始為中日的互惠共贏采取最實際的行動,希望以后能建立起新的媒體,盡可能多介紹這樣的人和事。
遠景方向是“一體化”
徐輝:環顧全球,亞洲遠遠落在一體化的后面,在次地區組織層面上,亞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東盟,這幾年上海合作組織發展很快,南盟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但是東北亞這個地方現在還是一個空白,而中日兩個大國就在這個地區,所以說未來亞洲一體化進程能否實現,取決于中日。
之所以說一體化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因為我們具備這個條件。東亞過去30多年一直保持和平繁榮和發展,這說明我們有很好的合作基礎。另外,亞洲國家,特別是東亞國家,在過去二三十年內,以符合各自國情的方式,陸續實施經濟和政治轉型。這些變化絕大部分是和平發生的,沒有出現像其他地區那樣的暴力現象,而且是在多樣化的條件下發生的。
有人曾提出亞洲價值觀是什么?我想我們的共同價值觀實際上就是合作,和平解決爭端,相互尊重各自文化的多樣性。過去30多年,有各種歷史文化背景的許多國家間建立了和平合作的關系,這為我們進一步深化地區一體化進程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
當然,東亞地區也有爭端,但這不是主流,主流是合作,一體化進程的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