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花:八十年代火暴的一組影視作品
[同期] 梁云翔:(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應該說是近代以來中日關系的一個蜜月期,政治關系好的時候,雙方就會,包括媒體,都會正面的來觀察對方,也就是把一些自己好的東西或者說對方好的東西報道出來,我們說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循環。
[同期]白巖松:在日本東京一個非常狹窄的巷子里頭 我們來尋找日本著名的演員栗原小卷
解說:在此次的赴日采訪的行程中,攝制組特意安排了拜訪日本著名的影星栗原小卷,對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許多中國影迷來說,在這位曾經主演過《望鄉》《生死戀》的日本女演員身上,仍然蘊藏著他們不可磨滅的青春記憶。
[同期] 栗原小卷:確實從中國來了許多觀眾的信,我去中國的時候,人們都非常熱烈的歡迎我,
我對他們非常的感謝
解說:栗原小卷的家,處處可以看到中國的痕跡。事實上,栗原小卷曾先后二十幾次來到中國,去年,她還參加了上海舉辦的電影節,她現在的身份還是日中文化交流協會的會長。在幾年前,中國電影資料館還專門舉辦了栗原小卷電影作品展,在開幕式上,栗原小卷說:“我不是生長在戰爭中的一代,但我有責任告訴下一代,戰爭是怎樣的發生的,不要在發生什么戰爭,讓中日友誼地久天長!”
[同期] 栗原小卷:我在《望鄉》這部電影中所飾演的,是一位研究女性史的作家,她將一些已經被忘卻的記憶展示在她的作品中,她以一種溫和的口吻向世人講述,在亞洲以及日本有很多人因為戰爭受到了傷害,我想中國的人們都感受到了這部作品的內涵。
[同期] 濱崎步:大家好,我是濱崎步
白巖松:還有更多嗎?
濱崎步:大家好 我是濱崎步,除了這句話以外我都不會說.我還想繼續學習,因為中國的歌迷,他們講日本話講得非常好,
解說:事實上,對于中國的年輕一代來說,他們更熟悉的應該是濱崎步,一位世界級的日本音樂巨星。3月10日,在這位日本歌星的演唱會上,我們驚奇的發現,她在現場跟觀眾交流的時候,居然討論到了誰會講中國話?而且還問誰會講廣東話,誰會講北京話。
[同期] 濱崎步:是這樣,我日本的歌迷對我到國外去演出.是非常支持的.他們知道我到臺北或者到上海去演出,(所以)他們也在學中國話,有的時候用日語唱歌,唱的非常好所以我也想回饋他們
解說:4月22日,濱崎步將在上海大舞臺舉行她在中國內地的首場個人演唱會。
[同期] 白巖松:你知道,在中國你也有很多的歌迷,他們甚至成立了濱崎步聯盟,雖然它不是一個正式的,帶有官方色彩的一個機構,但是它依然是一個很龐大的群體,你怎么看待進入濱崎步聯盟的中國歌迷,你最愿意跟他們交流的是什么?
[同期] 濱崎步:我本來是一直不知道中國有這樣的一個組織的,是在最近通過我們的工作人員,我知道中國有這樣一個組織,使我非常非常地吃驚。但是也同時非常非常地高興。我不知道聯盟里面的成員大概有多少人數。
一段演唱會現場:喧鬧的
解說: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到今天,從主演《望鄉》的栗原小卷到今天同樣擁有無數歌迷的濱崎步,中日兩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盡管彼此的文化仍然在頑強的吸引著對方,盡管民間交往一直沒有停滯,但是,政治關系的急劇惡化也在強烈的影響著兩國國民對對方的態度和情感,敵意和誤解似乎在一天一天的增加。
字幕 :3月16日 北京 胡錦濤接見日本執政黨代表團
解說:3月16日的下午,剛剛參加完兩會的胡錦濤總書記,就接見了日本自民黨干事長中川秀直和公明黨干事長北側一雄率領的日本執政黨代表團。而從今年一月以來,中日之間各種層次的互訪驟然增多,日本各界高官的訪華頻率甚至達到了密集的程度,顯然,他們都在為四月的中國總理訪日預熱。而在三月日本執政黨代表團訪華當天,安倍首相還特地會見了中川秀直和北側一雄,安倍說,期望他們此次訪華能為溫家寶總理訪日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3月18日,兩黨的干事長又在北京向媒體表示:日方將為溫家寶總理訪日成功盡最大的努力。
[同期] 梁云翔:現在中日關系應該說又回到了一個比較正常的一個軌道。但是實質上的一些問題,到底怎么解決,是不是能夠尋找到更多的共同利益,我覺得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解說:2007,中日關系敏感而關鍵的一年,盧溝橋事變70周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和“南京大屠殺”70周年紀念日將先后來臨。
[同期] 梁云翔:至于能不能把中日之間的問題解決或者說所謂的把這個冰塊全部融化,我覺得不取決于中國單方面,是一個互動的關系,就是日本方面也有這種意愿和行動,我覺得才能做到。
解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困難重重的中日關系,總算在今天,又重新有了一個雙方可以坐下來好好談一談的氣氛。
白巖松:從到達日本的當天起,我就開始關注每一天日本的五大報紙,這五大報紙是包括《讀賣》和《朝日》在內的對日本影響最大的這五份報紙,我要尋找什么呢,我要在這五份報紙當中尋找關于中國的報道。結果出乎我的預料,從我到達的當天,一直到現在,每天這五份報紙關注中國的報道量都會超過30條,也就是說平均每張報紙每天會有6條以上的新聞在關注中國,而且關注的非常細。我做了一個比較,從中國的角度來說,我們更多的是帶著情感的某些需求來關注著日本,但是日本更以非常現實和實際的狀態去關注中國,你比如說像2月底,上海股市下跌,對它股市的影響,中國利率的上調,還有《物權法》,尤其是《企業所得稅法》的改革等等等等,在它的報紙上報道的非常的詳細,因此它非常的現實。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到日本采訪的時候,當然就不會放掉我們非常關注的歷史問題,但是針對歷史問題,你卻看到了日本的好幾張面孔,它既有以靖國神社游就館為代表的一種美化歷史,甚至為軍國主義招魂那樣的一種歷史觀,這也是大家最熟悉的,當然也有在立命館大學和平博物館所展現出來的一種客觀面對歷史的那樣一種歷史觀。同時,也有在鹿兒島出現的神風特工隊的和平會館這樣一個讓你一時很難拿捏它究竟是哪種傾向的歷史觀。記得我曾經問過《朝日新聞》的主筆若宮先生,我說面對歷史日本有這么多個面孔,究竟哪張是真實的呢?他的回答是拼接在一起恐怕才是最真實的,但是當拼接在一起的時候,這種歷史觀就開始變得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