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近幾年,中國文化建設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強,文化事業經費逐年增加,為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實現提供了有力保障。
據了解,“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 發展改革委和文化部將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39.4億元,帶動地方配套資金約25億元,新建和擴建2.67萬個農村鄉鎮綜合文化站,到2010年基本實現"鄉鄉有綜 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
改善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提升“文化低保”品質,各 地積極探索新方法。廣東省積極創新機制,構建了“廣東流動圖書館”“廣東流動博物館”“廣東流動服務演出網”三大公共文化流動服務網絡,盤活了文化資源,實現群眾文化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和均衡發展;青島市實施“新農村 文化家園”工程,市政府提出要經過3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設施完善的文化服務網絡,實現“一鎮一站、一村一 室、一人一冊”和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
受各地開展基層流動文化服務工作的啟發,文化部與 財政部于2005年啟動了流動舞臺車工程。2005年和2006年財政部共安排資金1億元,用于為基層配送 流動舞臺車。“十一五”期間,財政部將繼續為此安排資金,至“十一五”末安排經費不少于3億元。
山西祁縣權勇文化大院如今已有各類藏書畫冊5500余冊、16毫米電影拷貝1500余部,是附近群眾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片約不斷,看書借書的人絡繹不絕……
近年來,悄然而起的農民自辦文化為農村培育了“不走”的文化隊伍,為農民帶來了豐富的文化活動內容。
目前,全國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民自辦文化現象日益紅火,不斷創造新的經驗和做法。“農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農民自辦文化在各地農村悄然興起,發展迅速,滿足了各年齡段農民的多層次文化需求,已成為新時期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 式和國辦文化的重要補充。”文化部社會文化司司長張旭 說。
到貧困山區、革命老區演出,贈送科技圖書,民營院 團是“三下鄉”活動的一支生力軍,將先進文化的種子播種在田間地頭;植根豐厚的民間土壤,農民藝術團不但豐 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還走向城市、走出國門,為文化交流、傳承民間藝術作出貢獻。百姓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務,文化部、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施5年來,優秀的文化科普信息正為越來越多的農民拓寬致富路。
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說,“十一五”期間文化共享工 程的主要目標是以數字資源建設為核心,以基層服務網點建設為重點,以共建共享為基本途徑,全面實施文化共享工程。到2010年,基本形成資源豐富、技術先進、服務便捷、覆蓋城鄉的數字文化服務體系,服務網絡遍及所 有縣、鄉鎮,努力實現"村村通"。
為保證共享工程建設目標的實現,2007年至2010年中央財政共安排補助地方專項資金24.76億元,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區縣級支中心、村級基層點和數字資源建設。(來源:新華社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