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刊發題為《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的消息,標志著中斷11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復。
那時,中共十七大代表、安徽省蕪湖市委書記詹夏來還是安徽淮寧農村的1名電工。這則消息改變了他的人生。
詹夏來1978年參加高考。“我只有初中學歷,復習了整整一年,常常沒有睡覺的時間。”回憶當年備考的情景,今年52歲的他感慨萬千。
1977年冬天,在鄧小平的過問和布置下,高考大門重新打開,570萬考生走進考場。如果加上1978年的考生,兩屆考生共有1160萬人。
來京出席十七大,詹夏來發現僅安徽代表團里當年受益于高考制度恢復的代表就不下5位——安徽省委政法委書記徐立全、安徽省委組織部部長段敦厚、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沈衛國、安徽省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桂建平、安徽省亳州市委書記邵國荷……
這批30年前的大學生如今廣泛分布在各代表團,他們要么主政一方省市,要么領銜某個部門,成為黨政隊伍的中堅力量。
“高考是改革開放的重要標志,我們就是改革開放的直接受益者。”1978年作為應屆高中畢業生與詹夏來同時進入考場的十七大代表、中國建材國際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壽說。
高考制度恢復前,上大學要層層推薦,要“開后門”,很多人才被埋沒。因此,30年前的高考考場上,考生年齡差距很大。
彭壽考取武漢建材學院(現武漢理工大學)后,發現班上最小的同學15歲,最大的30多歲,有的在劇團工作,有的在工廠,有的在部隊。現在,有些同學已退休了,但大部分還活躍在全國各個領域,很多是業務骨干。
詹夏來對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感觸最深。他說,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就要發展教育;國家繁榮發展,要靠人才。培養好人才,與實現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有直接關系。提高人的素質,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關鍵意義。
“恢復高考不是簡單地恢復了一種考試制度,而是社會公平與正義的重建。”彭壽說。
“我們這一代人把握住機遇,走向了公平競爭的良好開端,國家建設也走上了正軌。”今年47歲的彭壽同時擔任安徽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他說,中國現在是世界最大的玻璃生產國,今年他本人也被推選為國際玻璃協會11個執行委員之一。中國成為第一個進入該協會的發展中國家。
十七大代表、教育部長周濟說,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制度的不斷深化,中國高考制度不斷完善,過去30年來大中專學校共錄取3600萬人。中國高等教育實現大眾化。今年,中國高校招生報名人數約1010萬,計劃招生數567萬,均創歷史新紀錄。
“沒有高考,就沒有我的今天。”這是30年前參加高考的十七大代表們普遍發出的感嘆。
詹夏來說,30年前他收到安徽大學中文系錄取通知書時,他心里是這么想的:“國家有好政策,自己應該有信心。”而今,聽到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新局面”,詹夏來和彭壽都表示“前方還有更多機會”。
(來源:新華網北京10月21日電 記者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