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近一個多月以來,美國媒體上一大一小兩則關于中國文化的消息耐人尋味:中國歌劇《霸王別姬》在美國六大城市巡演,西洋藝術形式演繹中國古代凄美愛情經典,其藝術水準和文化底蘊令美國公眾驚嘆不已;美國知名動畫片制作室尼克工作室于2月7日中國農歷新年推出《你好,開蘭》系列中英雙語動畫片。美聯社的報道稱,這部動畫片背后的潛臺詞是:中國文化將不再是異國情調的代名詞,而成為美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中國文化元素隨處可見
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及紐約總領館工作多年、負責文化事務的公使銜參贊舒曉,對中國文化在美國的興起深有感觸。
他認為,中國文化的不同層面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美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美食享譽世界已久,如今美國中餐館的數量已超過麥當勞、肯德基在美國本土數量的總和;流行服飾,電器產品,美國人的生活已離不開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中國傳統醫學的精華中醫也讓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看到了它神奇的魅力,等等。除此之外,中國文化熱還表現在藝術、思想、社會習俗等諸多層面。
美國人早在殖民地時期就有收集中國古代瓷器、繪畫藝術品之風,此風一直長盛不衰。上世紀末以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收集中國的現代藝術品,這又進一步刺激了中國藝術在美國的發展。2003年,紐約市率先將中國春節定為法定節日,如今,許多州和城市提出議案,準備效仿。春節已成為華人和其他族裔共同歡慶的節日。
美國媒體對中國的報道,也發生了兩個重大變化,一是由漠然到重視,量明顯加大,幾乎天天都有。二是內容從十足的負面轉向中性,甚至不乏客觀報道,特別是體育文化
財經版的內容,這一特點尤其明顯。媒體對中國關注,讓美國人記住了許多華人名人。百人會日前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郎朗、姚明、馬友友等文藝體育界明星對美國人來說是耳熟能詳。
·經濟的迅速發展是中國文化熱的一個重要因素
就中國文化熱背后的原因,記者采訪了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哈里·哈丁、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和馬里蘭大學孔子學院美方院長劉全生教授等有關專家。他們解讀的角度各異,但和舒曉一樣,都認為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是一個重要因素,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美已互為最重要的經貿伙伴,美國已無法無視中國的影響。
哈里·哈丁認為,美國目前的中國文化熱與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興起的日本文化熱有一定相似性,當時正值日本經濟迅速膨脹、美日經濟關系空前密切時期。軟實力概念的倡導者約瑟夫·奈也認為,中國經濟非同尋常的表現,讓人們對中國欽佩不已,對產生這一經濟奇跡的文化充滿好奇和向往。
舒曉還強調了選票因素。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06年的數字,美國現有360萬華裔,占美國人口的1/100多。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美國華人不僅數量有了明顯增長,而且華人移民所受教育的水平也大大高于美國成年人口的平均水平,華人移民從事專業工作和中高收入家庭的比例都超過了美國本地人的平均水平。
如果說老一代華人大都從事體力勞動,餐館、洗衣店、雜貨店是他們謀生的主要方式,處于美國社會的底層和邊緣,那么新生代華人在經濟、科技、藝術等領域的杰出表現正顛覆著美國人眼中的華人形象。
隨著華人經濟、教育水平的提高,其參政意識和權利觀念逐漸蘇醒。長期以來,華人被視為政治冷淡一族,游離于主流政治生活之外。近10多年來,這種現象開始扭轉,越來越多的華人領悟到,參與政治投票是表達華人社會聲音、反對不公正待遇、維護正當權益的有效途徑,一些杰出華裔人士成功躋身美國政壇。目前,在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州和東海岸的紐約,華人參政意識的上升態勢最為明顯。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具現代意義和全球價值的成分
身為知名物理學家、卻對東西方文化都有深入研究的劉全生教授認為,中國文化中那種追求和諧和平的精神實質,是中國文化吸引美國民眾的深層原因。
馬大孔子學院與該校哲學系合作舉辦的中國思想講座,在學生中引起轟動。許多美國學生表示,現在才發現中國文化中有許多美國文化中所沒有的東西。美國文化講究進取、創造,充滿動感,中國文化講究柔韌與和諧,充滿靜態美,兩種文化就像太極中的陰陽一樣,具有互補性。
劉全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具有現代意義和全球價值的成分,如中國文化追求兼容并包,主張“道并行而不相悖”,與文化沖突論截然不同;中國文化追求精神甚于物質享受,比美國人追求的“大房子、大汽車”的生活方式更可持續。
過去的一年里,馬大孔子學院實施“走出去”戰略,通過與馬大哲學系、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世界銀行等合作,舉辦“和諧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大型演講,讓美國人意識到,中美兩種文化完全可以合作,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
·越來越多的美國父母認識到中國文化的經濟價值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中國文化熱必然伴隨和強化著漢語熱。
美國大學委員會已于去年5月將漢語列入美國高中生選修的大學預科課程,美國中文學校的數量迅速增長。不僅華人移民的后代,許多美國人也將孩子送來學習。美聯社記者在報道中稱,在多元文化的美國,中國文化在很長時間里依然是一個被誤讀的文化。在美國流行文化中,關于中國人的描述依然讓人聯想到“黃袍、丹鳳眼等東方異國情調”,但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美國父母認識到了中國文化的經濟價值,認識到了中國經濟發展產生的巨大商業機會。
有關部門統計,今后幾年,美國將會有上百萬人學習漢語,這其中就包括通過動畫片學習語言的小寶寶們。《你好,開蘭》一片的執行制片人哈里頓表示,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將對今天的美國孩子產生深遠影響。丹佛大學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趙穗生對這種深遠影響的解讀是:長期以來,中國人對美國文化的了解遠勝于美國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在中美文化相互理解方面,美國是一個赤字國家。美國主流文化中興起的中國文化熱表明,這種理解失衡正走向平衡。(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