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2007年2月27日,是我終生難忘的日子。這天我登上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領獎臺,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一線工人。沒有國家對自主創新的重視,對產業工人的關懷,這種事兒想也不敢想。
有人問我:你什么時候感到最快樂?當我用自己研究出的技術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心里就有說不出的快樂!
我1991年從一汽技校畢業后到一汽—大眾焊裝車間做鈑金整修,一干就是17年。鈑金整修,就是為轎車做“漆前美容”。車間里噪音刺耳,我整天抱著高頻打磨機,在廢車身上練習,手磨破了,臂劃傷了,也不在乎,經過反復的實踐,逐漸摸索出壓痕、劃傷、坑包等表面缺陷的處理方法。
我把自己掌握的維修技能和研制的一些先進方法和技巧進行總結和歸納,創造出了50多項100多種簡捷的轎車鈑金快速修復法。2003年4月通過了一汽—大眾中德質保專家組織的評審和鑒定,被一汽—大眾正式命名為“王洪軍轎車鈑金快速修復法”。
當我用自己創造的技術修復了被德國專家認定不能修復的車身時,德國專家驚訝了,親自動手將修復處解剖、分解,反復檢查,完全符合要求。
俗話說,手巧不如家什妙。鈑金整修,工具至關重要。這些年我發明制作了鈑金維修工具40余種2000多件。自2001年以來,“王洪軍轎車鈑金快速修復法”為企業創造直接經濟價值3400多萬元。我也嘗到了自主創新的“甜頭”,先后獲得長春市、吉林省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還獎勵給我一輛“速騰”轎車。
回首往事,心中感慨萬千:如果我的這些技術革新,放在30多年前,可能就被看作“不務正業”。改革開放30年來,國家的的確確進步了,對高技能工人越來越重視了。這也啟示著我,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工人,不但要把工作做好,把技能練好,更要加強學習。當然,學不是最終的目的,學是落后的表現,只有學的同時加以創新、不斷加以超越,自己擁有核心技術才會有核心競爭力,才能真正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貢獻。
(一汽—大眾焊裝車間高級技工王洪軍)(記者孔祥武整理)(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