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7月1日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會展中心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上升起。新華社特供本報圖片
一家人同舟共濟
香港回歸之后的第二天,泰銖受對沖基金打擊而大幅貶值,亞洲金融風暴爆發,香港亦未能幸免。10月下旬,國際熱錢開始進攻香港,引發“股災”,恒生指數暴跌。
時任財政司司長的曾蔭權日后對媒體坦言,當時他壓力極大,曾經在半夜睡不著覺醒來流淚。最終,香港特區政府和中央聯手,殺退炒家。
還沒等港府松一口氣,禽流感和非典接踵而來。
蔡祖民在內地的業務交給了表親打理,彼時已攜妻兒返港,經營一家投資公司。他形容那段時間自己“焦頭爛額”:“房價、股價都跌,好不容易緩過金融風暴,又來了非典,天天窩在家里不敢出門。不過,都過去了嘛,香港人有精神!”
蔡祖民說的這種精神,2002年朱镕基訪港時,曾經用《獅子山下》的歌詞提及,并以此鼓勵港人迎難而上。
非典來臨時,中央更是力挺香港,提供大量抗非典的器械和藥物。
2003年6月29日,《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在香港簽署。就在CEPA出臺一年之后,港人期盼已久的轉折點出現了,香港經濟開始復蘇。
蔡祖民看好的賺錢機會終于來了,香港與內地的聯系和交流直接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蔡祖民的愛人早已會說一口流利的粵語,但身在香港的她說普通話的機會卻越來越多。2002年,香港政府大力推廣普通話,蔡太太甚至擔任過普通話補習班的老師。第二年,中國政府開通“內地居民香港自由行”,香港人逛商場的時候,很容易就能碰到操著普通話的游客。
同樣吸引著內地游客的還有澳門。2002年,澳門政府不再發出博彩專營權,改為開放賭權,吸引了大型博彩外資進入。不少港資公司也因應澳門旅游業的發展,紛紛在澳門設立分公司,其中有地產、化妝品、便利店等行業。澳門居民回歸前,最為擔心的經濟和治安問題,都在中央政府的強力支持下得以解決。
香港回歸前兩年,美國著名的《財富》雜志發表封面文章,預言“香港已死”,看衰香港回歸后的前景。回歸十年后,該雜志再次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對自己之前的魯莽道歉,文章的標題變成了——“香港不死”。
面對當下再次爆發的金融風暴,蔡祖民反而顯得平靜。雖然他的香港公司和內地工廠資本縮水嚴重,但他依然和原先一樣,聯系客戶、擴展商機。在忙碌的時候,他總是不自覺地哼起《獅子山下》——
“……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隨,無畏更無懼。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我地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來源: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