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贏家
謝里夫回國事件,僅經過4個小時就結束了。但許多國際觀察家卻認為,這不是這兩位政治強人對決的結束,而是他們新一輪“戰爭”的開始。
謝里夫于上世紀90年代兩任總理,現在是巴最大反對黨“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謝派)”的領導人。他與穆沙拉夫彼此很熟悉,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是親密戰友。1998年10月,當時的陸軍參謀長辭職后,總理謝里夫提拔穆沙拉夫出任該職。
但是,兩人的矛盾不久后就迅速激化。由于政見不和,以及擔心穆沙拉夫勢大奪權,1999年10月12日,謝里夫宣布解除穆沙拉夫的所有職務。當時,穆沙拉夫正在國外進行訪問。聞訊后,他乘坐一架巴基斯坦民航飛機緊急回國。但在謝里夫的要求下,卡拉奇機場拒絕這架載有198名乘客的民航客機降落。此時,飛機上幾乎已沒有燃料,最多只能再飛幾分鐘!正當穆沙拉夫連呼“命不久矣”之時,忠于他的部隊沖進機場,控制了塔臺,將其從空中解救下來。隨后,謝里夫被軟禁、逮捕,穆沙拉夫開始掌權。
2000年,巴反恐法庭以“貪污腐敗、劫機、逃稅、挪用公款及恐怖主義”等罪名,判處謝里夫終身監禁。同年,謝里夫與政府達成協議,開始流亡沙特,以抵消其終身監 禁的刑罰。2007年8月2日,謝里夫向巴最高法院提起訴請,要求允許其本人及家人安全回國,以參加議會選舉。8月23日,巴最高法院做出裁決,允許流亡海外的謝里夫回國。
最終,謝里夫只在巴基斯坦呆了短短4個小時,既定計劃一個都沒實現。但有分析認為,這并不意味著謝里夫已經失敗。他此次冒著風險回國,不僅是因為得到了國內力量 的支持,也是因為獲得了英美兩國的默許。謝里夫在倫敦接受采訪時曾直言不諱地說:“英國是好東家,外交辦公室非常支持民主。自由和公正的選舉。”他坦言,他回國 的決定,獲得了英國布朗政府的支持。他也不避諱“美國的支持”:“克林頓總統是我的好朋友,而布什總統是穆沙拉夫的好朋友,但布什總統顯然對穆沙拉夫總統執政期間 巴反美情緒高漲感到不滿。”此外,謝里夫知道,他回國走一趟,不管結果如何,都會使他的支持者更加活躍——而這只會對穆沙拉夫不利。
對穆沙拉夫來說,明年1月,巴基斯坦將舉行大選,在此之前驅逐謝里夫,等于是為自己“除掉”了一個競爭對手。但這一勝利恐怕也會給他帶來一系列麻煩。根據巴最高法院的裁決,謝里夫回國是合法的,而穆沙拉夫將其驅逐似乎欠妥,不僅會引發爭議,甚至會讓他在政治上失分。此外,將謝里夫驅逐出境,可能會引起其支持者的大規模抗 議、示威活動,使穆沙拉夫本已十分嚴峻的競選形勢雪上加霜。
因此有人認為,從現實政治的角度看,謝里夫與穆沙拉夫之間沒有贏家,也沒有輸家。或許,兩人捐棄前嫌、進行分權才是上策。但是,這對有著生死恩怨、“打”了8年的死敵,有握手的可能嗎?
(來源:《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