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2007年12月19日,大國家黨候選人李明博贏得韓國第17屆總統大選的勝利。這一天也是他的66歲生日和第37個結婚紀念日,可謂三喜臨門。
對許多中國人來說,“李明博”這個名字,既熟悉又陌生。人們熟悉他從“賣火柴的小男孩”到“工薪族神話”的傳奇經歷,卻并不太了解他與中國結下的“緣分”。
梁朝偉的影迷
早在李明博成為“熱門”總統候選人時,一些韓國媒體和國際輿論就曾風傳:李明博將“強韓抗華”。
這個傳言最“確鑿”的依據就是:2005年1月19日,時任漢城市長的李明博,宣布將“漢城”改名為“首爾”。當時,不少人擔憂地說:“韓國人每次談及‘漢城’改名之事,幾乎都跟民族心態有直接或間接關聯。這次改名成功,反映了李明博的‘強韓抗華’心態。”
第二個依據則是李明博的政治態度。在韓國政壇,李明博屬于保守派。韓國媒體認為:“保守派向來親美,主張對朝、對華持強硬態度。”而日本媒體更是一廂情愿地認定李明博為“親日派”——“他出生于日本大阪,‘明博’二字實際上是日本人常用的名字AkiHiro;他的父親更是擁有‘月山’這個日本姓氏,這是個地地道道的‘親日’家庭。”日本媒體甚至言之鑿鑿地指出,在擔任首爾市長期間,李明博雖然一度抨擊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這個日本右翼政客,但在2006年1月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會議上,他又公開宣稱,“亞洲的領導人被過去的歷史束縛,加劇了國家之間的緊張關系,令未來變得黑暗。”這是“偏袒日本”的一個信號。
面對這些傳言,李明博一直引而不發。2007年12月18日,韓國大選投票的前一天,李明博接受了香港《亞洲周刊》的專訪。當記者要求他“比較一下韓中關系與韓美關系的重要性”時,李明博首度就“心目中的中國”開腔:“韓中關系與韓美關系一樣重要。朝鮮半島處于南北分裂的狀況之下,只有靠中國的多方面幫助,才能讓半島維持穩定、走向繁榮。”
接著,李明博話鋒一轉,正式澄清此前有關他“強韓抗華”及“新保守”的傳聞。“自從被選為大國家黨的總統候選人后,我一直通過各種外交渠道和中國保持密切關系。2007年11月中旬,我的特使拜訪了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劉洪才,帶去了我的三個意思:對中國的關心、對解決朝核問題的重視、重視中國在東北亞的重要性。”
對中國人很感興趣的漢城改名一事,李明博解釋說,絕大多數國家都將“Seoul”音譯為本國語言,來稱呼韓國的首都。其實,漢語也有這個習慣,比如華盛頓、倫敦、莫斯科等,都是音譯名。只不過中韓交往源遠流長,古代的名稱“漢城”一直沿用到了今天。這本沒有什么不好的,但隨著兩國交流日益頻繁,名稱造成的混亂越來越多。漢城市耗時一年多,征求各方意見,最后才決定用最接近英語發音的“首爾”來取代“漢城”。
“千萬別以為我對中國文化有偏見,相反,我很喜歡中國文化。就在這次大選最緊張的時候,我還去參觀了一場中國文物文化展。梁朝偉、任賢齊的電影我都看過。”李明博笑著說。那是在2004年10月,由梁朝偉、任賢齊和舒淇主演的電影《韓城攻略》在韓國取景開拍。時任漢城市長的李明博,特意安排了一場和演員的見面會。其間,他對梁朝偉和任賢齊的演技贊不絕口。
“我的中國女孩”
此外,這位韓國總統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中國初戀”。
1965年,由現代集團投資的泰國熱帶雨林高速公路工程開工,李明博被派去負責該項目。在那里,他遇到了生命中第一個深愛的女孩——中國姑娘錢玲。
“錢玲家就在我的辦公室邊上。那是一家中國餐館,我們常去那里吃飯。小小的院子里有一口井,水特別清,特別甜,我們很想喝井里的水。但我知道,在泰國,中國人和中東人家一樣,不愿讓外面的男人進院子里去。不過,飯店老板對家人說:‘李先生是個正派人,就讓他來打水吧。’就這樣,我有了進入他家院子的特權。”
“有一天,我又進院子打水,發現一旁有個20出頭、白皙美麗的姑娘。她偷看我幾眼后,又害羞地跑回屋里。我像丟了魂兒似的站在那里,望著姑娘消失的方向發呆。不深不淺的柳葉眉,潔白如玉的皮膚,藏在中國傳統服裝里的優雅身段……這一切,我好像在夢中見過。”
再去打水的時候,李明博的精神高度集中。那張白玉般的臉又一次出現了。兩人相互笑了笑,點點頭,算是認識了。女孩是飯店老板的女兒,名叫錢玲。就這樣,幾次“相會”后,姑娘開始小心翼翼地向李明博走來。有時候,她還會在院子里等著李明博來打水。
“我們終于發展到了上茶館約會的程度。在20多歲的小伙子眼里,異國女人即便滿臉麻子,也比天使還美,何況她本來就十分漂亮。那段時間,我如在夢里,感到一切都恍恍惚惚。”那時,李明博的英語還不太好,找不出一個合適的單詞來表白自己的心跡。而錢玲的英語更差,兩人因此說不了太多的話。“我們用心靈來交流。”
和所有戀愛中的人一樣,李明博患得患失起來,為自己的長相而自卑。他對錢玲說:“你這樣美,我這么丑,特別是我的眼睛太小,和你的大眼睛實在不協調。我真想到曼谷做手術,把眼睛修得大點兒,讓臉變得英俊些。”
錢玲搖搖頭:“在你臉上,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清澈的眼睛,誰說你長得丑?!”
李明博愣住了,一股熱血涌上心頭。他的眼睛一向是別人的笑料,錢玲是第一個說他眼睛有魅力的人。“在每天像戰場一樣的工程現場,我意外地獲得了紫色的夢。”
然而,這個夢并沒有持續太久。李明博和錢玲經常到茶館見面的消息,不久就傳到了錢玲父親的耳朵里。結果,錢玲被禁止出門,李明博則被禁止入院。一道院門,從此隔絕了兩個年輕人。“我想象著錢玲在閨閣深處是怎么生活的。第一次心動的男人,可能都像我這樣——用想象來安慰內心的痛苦。隨著工程進入收尾階段,工作沒日沒夜,我紫色的夢也就逐漸退色了。”
儒家文化“信徒”
李明博常常說,他是中國的老熟人,“在臺海兩岸都有好朋友。”
2003年,時任漢城市長的李明博訪問北京,到清華大學做了一場題為《青年、企業、都市共同締造東亞未來》的演講。一句“你的夢想小,所獲得的成功也會很小;你的夢想大,以后取得的成功也將會很大”,引起了全場師生的共鳴。
首爾和臺北是“姊妹市”,臺北市前市長馬英九自然成了李明博的老朋友。有一次,馬英九前往韓國參加世界經濟論壇“亞洲戰略圓桌會議”,宴會一結束,他便驅車趕往首爾市政府,和李明博交換“市長心得”。從市政建設到清溪川復原工程,從青少年輔導機構到網吧管理,兩人聊得煞是痛快。
其實,李明博和中國的感情,深受其父影響。在李明博的自傳《絕非神話》中,有這樣一段話:“父親是一個非常注重儒家傳統教育和價值觀的人。他重視親戚間的友愛、為人處世的信義,這對我們兄妹的一生意義重大。”
在父親的敦促下,李明博的勤勉是出了名的。“從上中學到現在,我從未睡過5小時以上的覺,起床時間固定在凌晨5點。在韓國如此,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準時在當地時間5點起床。我從不在飛機上睡覺,如果睡著了,很難適應時差。別人總以為這是我天生的習慣,其實這是艱苦訓練出來的。”
最不可思議的是,李明博的終身大事,竟然是在母親的墳前定下的。1970年,29歲的李明博一見到梨花大學的“校花”金潤玉,心里就有一個按捺不住的聲音在呼喊:“就是她!”于是,他不再遲疑,在他12月19日生日當天,打電話給金潤玉,約她等自己下班后一起去母親長眠的公墓前。剛放下電話,李明博就有點后悔了。當時天色已晚,公墓里漆黑一片。“我們連正式的約會都沒幾次,訂婚日期更是從沒提過,她一個女孩子,憑什么跟我這個男人半夜三更去公墓呢?”慶幸的是,金潤玉雖然不知道李明博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但還是來了。李明博拉著她,在母親的墓前低下頭:“媽媽,不冷吧?明博看您來了。對不起媽媽,我不能經常來看您。爸爸和哥哥都挺好的,房子也有了。最要緊的是,媽媽,我把要成為我們家小兒媳婦的人領來了……”
沒有李相得就沒有李明博
在李明博的家庭成員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二哥李相得。有分析稱,李相得的對華立場如何,將直接影響李明博的對華外交。
1935年,李明博的父親移居日本。6年后,李明博在日本大阪呱呱墜地,在7個兄妹中排行第五。在韓國一直有一個傳聞:李明博的母親是日本人,他與二哥李相得系同父異母。直到2007年8月,在韓國檢察機關的介入下,兄弟二人提取口腔細胞,做了DNA鑒定,徹底證實了兩人一母同胞的血緣關系。
盡管李明博至今都能說一口流利的日語,但有韓國媒體認為,他與日本的“密切關系”僅此而已。日本戰敗后,年僅4歲的李明博隨父母返回了韓國。因此,他對日本的記憶幾乎可以忽略不計。1964年,任高麗大學學生會會長的李明博,組織學生運動,反對韓日建交,結果以“煽動國家內亂罪”被投入監獄。多年以后,再度踏上日本土地的李明博感慨說:“朝鮮和韓國都認為獨島(日本稱竹島)是韓國領土,這是南北間少有的立場一致的時候。日本難道還不承認‘獨島是韓國領土’這一事實嗎?”
此時,他的二哥李相得,已率先走向政壇。從1988年開始,李相得就是韓國國會議員,成為大國家黨真正的元老。作為一位經濟問題專家,他在幕后出謀劃策,為李明博指點迷津,直至贏得選舉。一些韓國媒體曾評論說:“沒有李相得就沒有李明博”。
2007年3月,李相得訪華。在沈陽接受記者采訪時,他以英特爾公司投資大連為例,分析了中韓經濟關系。“韓國在半導體領域的優勢,正面臨中國強有力的挑戰,我非常擔心在中國經濟的追擊之下,韓國如何生存下去……但是,如果兩國密切配合,今后15年的韓中經濟合作,將比過去15年更有成效。”分析人士認為,李相得這種既擔心韓國經濟的未來、又對中韓合作持樂觀態度的立場,也許將在李明博的對華政策中得到體現。
2007年12月21日,當選總統后的第二天,李明博在個人辦公室——堅志洞安國論壇辦公室里,會見了前來道賀的中國駐韓國大使寧賦魁。“在黨內競選和總統選舉期間,由于競爭太激烈,我沒能應邀訪問中國,對此我表示歉意。現在有充足的時間了,所以我期待著早日到中國訪問。”(來源:《環球人物》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