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人權”旗號的意識形態偏見
既然“人權高于主權”已被證明為謬誤,諾委會的言與行也經不起推敲,為何少數西方勢力還要樂此不疲地一再祭出這個“旗號”呢?
亞格蘭在文章中說,現代國家體系演進于17世紀,“當時,主權被認為由專制統治所體現”,“美國《獨立宣言》和法國《人權宣言》取代專制控制,人民主權成為國家權力和合法性之源”,后來聯合國發表了《世界人權宣言》。然后,他筆調一轉,聲稱“中國不是民主國家”,并進而攻擊中國的社會、法律制度。
這樣的思維與邏輯,恰恰暴露了諾委會打出“人權高于主權”旗號的深層價值觀偏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是他們眼中的“例外”,從冷戰思維出發,他們似乎覺得有資格以其眼中的“人權”去超越中國的主權。
他們不愿意看到社會主義中國的發展強大,千方百計利用包括所謂諾貝爾和平獎在內的各種方式搞亂甚至是搞垮中國。這才是亞格蘭們的真實圖謀。近日,挪威諾委會秘書倫德斯塔在牛津大學一次談話中道破了天機:諾貝爾委員會數年來一直研究“用諾貝爾獎應對中國”的問題,認為“必須解決中國問題”,而最終劉曉波被他們選中作為“應對中國”的人選!
亞格蘭關于中國民主的謬論,可謂與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南轅北轍。上個世紀初,中國在辛亥革命中告別了封建王朝的統治,五四運動在古老的中國大地高揚“民主”、“科學”的旗幟,新中國的誕生首次將“人民”作為“共和國”的根基。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民主政治和人權事業取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和進步。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與世界現代化發展的總體潮流緊密相連;中國秉持和倡導《世界人權宣言》精神,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贊揚和普遍尊重。
諾委會的傲慢與偏見,無法改變中國的民主和人權事業伴隨現代化進程而進步的事實,也無法混淆視聽,只會使自身孤立于國際社會的大多數。
對中國的攻擊,只代表亞格蘭等少數西方勢力的意識形態偏見。亞格蘭說:“中國應該感到驕傲,因為它現在已足夠強大而成為爭論和批評的目標?!边@是自相矛盾的說辭。一些人經常不斷地對別國無端批評、指責,并非因為它們強大,而是因為它們有著與其不同的價值觀和社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