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銀行高利潤
三、未來改革將何去何從 專家比較中外銀行
2011年,商業銀行非銀行利息不到20%,換句話說,也就是銀行利潤的80%以上來自利息差。只要有存款、有放貸,銀行想不賺錢都很難。銀行業暴利風波再一次把商業銀行金融體制改革推到前臺。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銀行?未來改革的方向究竟該何去何從?
曹遠征說,銀行業正在轉軌中間,這個轉變的方向是傳統的以存貸為主的銀行,不得不向綜合經營方向轉變。去年建立以來,中國銀行業正在發生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很重要的變化是理財產品開始在增多,第二個它是債券很快,貸款債券,同時很重要的就是利息開始,利率開始生長。理財產品開始增多,貸款、債券的發行帶來利息的增長,中國銀行業獲得了相當可觀的利潤,但盡管如此,息差收入依然在利潤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相比模式成熟的國外銀行,中國銀行業的盈利模式仍然處于初級階段,短板明顯。
在巴曙松看來,一個銀行的商業模式、收入模式同它整個經濟的發展階段有很大的關系。從目前中國發展結構來看,銀行的信貸,銀行的存款業務以及銀行的利差收入,還是我們銀行里面非常主要的業務來源。
中國銀行業8成以上的利潤來源為存貸業務。目前,我國一年的存款利率上限僅為3.5%,而貸款利率為6.56%,利差為3個百分點。
胡祖六在國際知名金融機構供職多年,作為一名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人士,他認為。相對于我國的金融市場環境,美國、英國、日本等西方國家的資本市場由于起步早,發展時間長,除了短期基準利率會作為貨幣政策的工具,其它的利率都是市場來決定的。
所以胡祖六說他是非常主張。這個銀行的盈利模式、業務的模式越來越多元化,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忽視了,我們承擔業務,我們還是要用銀行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進行信用分配,希望能夠非常有效率地把信貸分配到我們經濟中,各種高效率的企業,包括中小企業,包括民營企業,也包括我們的居民、消費者,給他們提供非常好的金融服務。
在金融業發展相對成熟的市場,美國、日本、歐盟的銀行機構更多地是靠利差以外的服務來,其非息收入占全部收益的比重在40%左右,有的甚至超過70%,而我國銀行的非息收入比重僅為15%左右。
巴曙松說,未來十年,可能銀行業必須要轉型,它不可能再是繼續依靠這種高速的信貸投放的擴張來支撐它的高速的盈利,銀行業不可能僅僅就靠利差能夠持續幾年時間保持20、30、40%這么以上高速的盈利的增長。它盈利收入模式要想平穩,必須就要整個收入結構更加均衡,必須要轉向其他真正的中間業務,轉向一些金融產品的創新。
胡祖六還告訴記者,比如說美國最發達的地方,跟中國現在的同行業比較的話,他們的業務模式他們還是比較多元化,保險在這個收益結構、資產結構、盈利結構比較多元化。
資深專業人士來講,只有深化國有銀行體制改革,調整銀行股權結構,才是中國金融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程度,特別是包括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外匯、商品期貨資產管理在內的整個資本體系,要達到業務模式真正的多元化,還需要要三到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演變。
半小時觀察: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銀行?
我們究竟需要一個怎樣的銀行?銀行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前不久,溫家寶總理撰文強調: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他認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發展的根基是實體經濟,離開了實體經濟,金融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防止以錢炒錢、防止產業空心化。各類金融機構都必須牢固樹立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思想,全面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水平,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共生共榮。我們也希望銀行看清與企業唇齒相依的關系,履行好服務實體經濟的職責,在眼下實體經濟遭遇困境的情況下不應該趁火打劫,適當“哺乳”實業,才能促使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快速增長。
來源:CCTV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