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我們一起吃過的廣東老字號
浴火重生 再創新輝煌

廣州酒家夜景
1956年時期,廣州企業進入了公私合營的階段。在這次以消滅私有制為目的大潮中,有的老字號被合并了,有的因抵受不了改革的沖擊倒閉了。有著“食在廣州第一家”之稱的廣州酒家,幸運地在公私合營后得到重生,并且逐年創下新輝煌。
廣州酒家始建于1935年,前身是西南酒家,1938年毀于戰火,第二年得以重建,并取“食在廣州”之意改名為廣州大酒家,文革后稱“廣州酒家”。1983 年,廣州酒家并沒有像其他老字號一樣走合資經營的路線,而是堅持國營,向銀行貸款400萬元重新裝修。眼見重新裝修后的廣州酒家營業額逐年遞增,到了 1989年年底,廣州酒家的掌舵人溫祈福力排眾議砸進1000萬元在濱江西路開了廣州酒家第一間分店。要知道,在那個特殊的年月,耗資巨額大開酒樓是一件非常冒險的事。分店開張當天,政府官員始終不曾露面,或許是認為溫祈福的投資必然失敗,又或是怕別人說他們來酒樓腐敗。

上世紀40年代廣州酒家門面。
當時,溫祈福的心情也是七上八下,深怕不會有客人捧場,直至分店正式對外開張那天,親眼看到那戲劇性的一幕時才松了一口氣。原來,那天早上服務員5點起床準備開門做生意。剛進餐廳就聽到門外嘈雜的聲音。外面人頭洶涌,竟然都是趕著來喝早茶的!服務員剛開了條門縫,人群就像洪水決堤般涌了進來,搶座的喊聲、尖叫聲、笑聲、哭聲、喊媽聲、叫仔聲一起轟鳴。人群涌進來后,溫祈福才發現門上一塊玻璃被擠破了,地上更是一片狼藉,留下擁擠中被踩掉的幾十只鞋子。
自此之后,濱江西廣州酒家生意異常紅火,食客搶座現象不斷。每天早上,總有食客被擠掉鞋子,害得服務員要把食客的鞋子一一撿到大籮筐里。而丟鞋的食客卻是很坦然,喝完早茶吃完飯菜再到籮筐里找鞋子。有了濱江西路廣州酒家積聚的實力,廣州酒家如猛虎添翼,開始組建廣州酒家企業集團。溫祈福在后來無數次感嘆,沒有濱江西,就沒有我溫祈福的今天,就沒有廣州酒家的今天。
鳳凰涅槃成珠 何時能重生
在老一輩人眼中,老字號是一個輝煌的稱謂,它記錄了幾代人的努力與成果。積淀著深厚的企業文化,為我們傳遞著許多歷史信息。但也正因為這個“老”字,出品老化、體制僵化、理念陳化等,讓人民感覺許多老字號是一身病。許多老字號之所以一步步走向衰落,就是一個“老”字在作怪。翻開廣州飲食業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關于商家浮沉的記錄。
提到廣州老字號,必然繞不過成珠酒家。成珠酒家是廣州開業最早、時間最長的老字號茶樓,史載清朝乾隆年間已經開始營業,已有250多年歷史。它誕生于1746年,由一家稱作“成珠館”的簡易平房發展而來。成珠酒家曾用過城珠館、成珠餅家、成珠樓等名稱,其中以成珠樓最為著名。
1858年,成珠樓創制出“小鳳餅”,因形似小雞而被稱為“雞仔餅”。1914年,雞仔餅注冊登記,專利銷售,馳名省港澳以及東南亞地區。廣播電臺曾經編了一段順口溜宣傳:“老鄉老鄉,幾時出省城?省城最有名,成珠雞仔餅。你去省城最緊要——買雞仔餅。”
雞仔餅配方保密了100年,直至1959年才公開。如今,雖然各地的其他酒家也有生產雞仔餅,不過人們依然把成珠樓小鳳餅看作是正宗的雞仔餅。只可惜,風行一時的成珠樓,從1996年開始,生意開始走下坡路;由于背負多重債務,無力償還,成珠樓終于在2000年9月關門停業。2002年,成珠樓的物業被法院拍賣。留下的財產里,只有廣州市政府頒發的廣州老字號牌匾,及“小鳳”牌雞仔餅的商標,依舊在靜靜地等待伯樂讓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