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拔培訓全程電視轉播
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研究員、“火星一號”首席醫療董事卡夫表示:“以非常勇敢、能忍受數小時超音速飛行來作為選拔志愿者的最高標準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如今,我們更關心的是宇航員在生活和工作中與他人的協作程度。”
據報道,報名者首先在各自的國家參加選拔賽,最終將由6支4人團隊進入總決賽,其中一組將作為優勝者最終登陸火星。成功入選者將接受為期8年的訓練。“火星一號”公司計劃將志愿者從選拔、培訓到啟程的過程都制作成真實、互動的電視節目向全球播出,讓世界參與整個項目的全過程。
對于最終入選者來說,除了有去無回,呆在火星上可能也并非什么好玩的事情。最新研究顯示,在火星逗留一段時間后,由于缺乏正常的睡眠,即使是最勇敢的探險者也可能會變成無精打采的“沙發土豆”。去年結束的“模擬火星五百天”試驗計劃也證明了這一點。
對此,曾在太空站逗留215天的美國退役宇航員阿利格里亞深有體會——他常因工作太累打瞌睡也不自知,在太空失重狀態下,這很可能會不知不覺就飄到別的地方。
野心太大?
“火星一號”計劃在2016年~2021年期間推出一系列機器人貨運任務,并將建立一個適合居住的火星前哨基地。2023年,4名志愿者將登陸火星。
據報道,“火星一號”項目剛對外公布后,很多人對此的第一反應是:“這是真的嗎?”他們都覺得這個計劃聽起來太雄心勃勃和不可思議,甚至比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2030年送宇航員登陸火星的計劃還要早。
不過,“火星一號”項目確實不是一個玩笑。該項目由荷蘭富商蘭斯德普和歐洲航天局物理學家維爾德斯主導,總耗資60億美元,計劃發射獵鷹火箭到火星。
對于“火星一號”項目,有不少科學家提出質疑。法國國際太空大學研究生項目主管韋爾奇表示:“先不考慮長遠可持續性以及收支極不平衡等問題,我認為至少主辦方沒有顯示出對相關問題的足夠理解,可確保計劃得以成功實施。”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