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問題專家認為,安理會制裁決議是務實策略的選擇,更是反映了各國利益,但制裁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沈丁立指出,朝鮮于去年12月12日發射衛星,間接獲得發射彈道導彈技術。此舉公然違反此前中國批準通過的關于禁止朝鮮發展核武器等安理會決議,應當受到懲罰。
有關制裁本身,復旦大學韓國與朝鮮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建說,決議之所以耗費一個多月才得以一致通過,是因為中美在這一問題上存在巨大分歧。蔡建指出,在中國爭取下,制裁決議僅針對相關機構和個人,并未對糧食、貿易、能源等方面加強制裁,相比美國希望采取的更嚴厲制裁措施“縮水”不少,但更具針對性,也符合各方利益。更嚴厲的制裁只會使朝鮮采取更強硬的報復措施,對經濟的嚴重影響也會使朝鮮政權變得不穩定,這并非中國所希望的。兩位專家均表示,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幫”了朝鮮。
但兩位專家認為,制裁難以達到預期效果。蔡建表示,朝鮮不顧國際社會強烈反對而發射衛星,表明朝鮮對行為后果有所準備。“對制裁,朝鮮一貫采取‘用超強硬對強硬’方式應對”,因此朝鮮的強硬回應在預料之中。蔡建指出,發展彈道導彈和核武器是朝鮮的既定戰略,盡管制裁決議比溫和的聯合國主席聲明更具體、更有法律效力,但難以真正起到約束作用。
蔡建認為,盡管韓國當選總統樸槿惠表示要緩和南北關系,但半島無核化是韓國底線。蔡建表示,朝鮮半島局勢走向仍需看朝鮮行動,如果朝鮮進一步有強硬表示,只會使地區局勢更不穩定。
(來源:新民晚報 編輯:王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