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開交易在美國資本市場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但其演化發展與市場份額的提升激起了證券交易所以及部分買方投資者的擔憂。
傳統的非公開交易市場為機構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平臺,使其能在調整大額股票頭寸的過程中不給整體市場留出進行對其不利交易的機會。
非公開交易平臺運營商Liquidnet仍然奉行這一傳統模式,在其平臺內的每單平均成交規模約為43000股。其他非公開交易平臺則利用了較為寬松的監管環境——相關法規鼓勵非公開市場與交易所爭奪交易量。
Sandler O’Neill的分析師里奇 雷佩托(Rich Repetto)指出,來自Rosenblatt Securities的數據顯示,正是受此影響,非公開市場整體的平均成交規模已經下跌到了僅210股。他表示,主要原因在于非公開市場上使用高頻交易策略的交易員越來越多。
丹 馬西森(Dan Matthison)負責管理瑞信(Credit Suisse)旗下美國規模最大的非公開交易平臺。他于近期指出,交易所與非公開交易平臺之間的界限已日漸模糊。交易所為了彌補市場份額下滑的影響,現已推出了結構復雜的新型交易指令以及返利優惠,此舉有利于采取復雜高頻交易策略的交易員,但與普通投資者拉開了距離。
對于那些厭倦了市場不公的投資者來說,非公開市場提供了成型的交易規則,并且交易成本較公開市場更為低廉。問題的關鍵在于,投資者對非公開市場接納程度的日益提升是否會降低公開市場交易價格的有效性。
普信集團(T Rowe Price)美國股票交易部主管安德魯 布魯克斯(Andrew Brooks)表示:“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對于投資者來說非常重要,如果非公開交易渠道導致市場的這一功能減弱,這就不是一種理想的局面。”
銀行以及經紀商的內部撮合機制(internalisation)進一步增強了非公開市場的影響力,來自這兩者的交易量占到了非公開市場成交量的一半左右。采用內部撮合機制的機構從其他經紀商手中購得散戶訂單,并將這些訂單配對交易,剩余下來無法配對的訂單才投入公開市場。
Jones Trading董事總經理湯姆 卡特(Tom Carter)表示,這種模式并不符合市場利益最大化。他指出:“內部撮合從公開市場中抽離的巨大交易量對于市場整體以及投資者來說不利,盡可能地擴大公開市場環境中的交易量非常重要。”
交易所正在尋求改革,此種舉措將要求所有的交易都被導入公開市場完成,除非非公開市場形成的價格明顯更加合理。其他方面則指出,監管當局可以按照非公開市場的設計初衷為其設定一個交易規模下限。這兩種思路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兩國監管當局過去一年來為限制非公開交易而采取的舉措中都有所體現。
管理著美國第一大非公開零售交易平臺的TD Ameritrade通過內部撮合機制完成交易,該公司非常關注任何可能限制競爭的監管改革。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弗萊德 托姆奇克(Fred Tomczyk)表示:“我們不認為交易所引發的這場討論有利于散戶投資者或者行業整體。”
而交易所則認為,鑒于非公開市場的交易規模現已達到歷史高點,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阿爾什 馬蘇迪 邁克爾麥肯茲 譯者/馬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