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華欠缺民意 只是政客煽風
那么,菲政客默許和縱容的此番鬧劇,是否能起到他們預期的“效果”呢?莊國土認為:“這可以說是畫蛇添足的笨拙之舉。”
莊國土說:“此次示威游行活動動員、籌劃已久,最終卻應者寥寥。從這樣的結果不難看出,菲律賓民眾與政府的關切點其實是根本不合拍的。可以說,菲律賓民眾對于政府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并不是太關心,更不要說鼎力支持了。”
莊國土進一步分析說,像這樣的反華活動,在菲律賓其實是缺乏輿論基礎的,因此注定不會成功。
首先,在菲律賓民眾眼中,南海問題遠不是他們目前關注的焦點,因為這與他們的切身利益并不密切相關。相比于大海上的那幾塊巖礁,他們更關心的是國內嚴重的腐敗問題、貧困問題以及青年人大量失業等問題。
其次,基于對菲律賓媒體的長期觀察,從去年的中菲黃巖島爭端開始,菲律賓的媒體對于南海爭端的報道其實并不多。相反,對于國內社會弊病的報道,長期占據著媒體主要版面和頻道。菲律賓國內社會輿論對“南海爭端”問題的關注和興趣,遠弱于對國內問題的關注和興趣。
第三,即便菲律賓總統府和外交部屢屢拿南海問題做文章,也并不代表菲律賓國內其他政治家族和政治勢力對南海問題同樣“很感興趣”。
莊國土院長說:“政客的目標在于拉攏民眾爭奪選票。炒作普通選民不感興趣的話題,對政治家無益。至于菲總統府和外交部,人人皆知他們屬于親美派。因此我們不難想象,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的炒作行為的背后,少不了美國的影子。”
“反華在菲國內沒有根基和傳統”
莊院長認為,最后也是重要的一點,“菲律賓普通民眾對中國并沒有非常強烈的負面印象。在菲律賓國內,華人與當地民眾的融合程度非常高。反華情緒實際上在菲國內是沒有根基和傳統的。”
綜合以上幾點,莊國土院長表示,此次游行示威活動出現“民眾動員不起來”、最終草草收場的局面,是有因可循的。這次示威活動不僅沒有起到轉移菲律賓國內政治關注點的作用,反而將少數政客想要假借民意混淆視聽的企圖暴露無遺,可謂“聰明反被聰明誤”。
中方一直在釋放善意
24日當天的反華示威活動,并沒有什么聲勢,也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效果,但是,這卻進一步延續了菲律賓將中國“抹黑”為“侵略者”、將自己渲染為“受害者”,試圖以“悲情牌”博取東盟及美歐的同情的伎倆。面對菲律賓的種種“小動作”,中國應如何應對?
莊國土認為,在與菲律賓的南海爭端上,中國政府目前最重要的是從更為宏觀的角度,有理有節地向菲律賓普通民眾的表達自己的立場。
所謂 “有理”是指,即使追溯到1996年以前,菲律賓的傳統海疆線都是劃在東經118°以東的地方,與中國的海疆線還相隔一段距離。但是,現在菲律賓政府要求將海疆線劃在中國南海九段線海疆以內。這是菲律賓政府的“不智”和“無理”。
在南海爭端中,中國已經表現出了極大的克制。就菲律賓本國歷史來看,從西班牙入侵菲律賓后至今的500年間,菲律賓不斷遭受強權入侵和殖民統治,但中國對菲律賓始終都保持著友善。中國方面應該將這種善意向菲律賓的政治家和民眾更為明確地加以傳達。
“當然,我認為菲律賓民眾是了解和理解這種善意的。這也正是為什么一些人如此費盡心思張羅‘全球反華示威活動’,最終卻應者寥寥、提不起民眾的興趣的原因。” 莊國土說。
莊院長認為,中國和菲律賓之間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聯系與往來,不僅要保持下去,還有必要擴大深度和廣度。中國方面可以繼續釋放善意,讓菲律賓民眾分享到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紅利,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中國的善意。
他說:“只有雙方利益更多地交織在一起,實現中菲兩國的互利雙贏,菲律賓民眾才能更加明白:中國才是改變不了的永遠的鄰居。畢竟,鄰居的幫忙,可能比遠在太平洋對岸的許諾更加重要。”(記者陳婧)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