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行政管理改革 也是部門利益調整
下放審批權減少“尋租”機會
30多年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能夠有今天這樣的成就得益于改革,未來中國要保持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還必須依靠改革。
我們已經在這半年之內取消和下放了200項行政審批事項,這實際上既是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也是觸動利益的事情。因為我們很多政府部門手里沒有審批權了,交給了市場,也就是減少了“尋租”的機會。
——李克強對話出席2013夏季達沃斯論壇企業家代表時說。
【專家點評】
推進改革是發展的最大動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吳敬璉:
未來10年,在繼續完成市場經濟改革任務的同時,積極而慎重地推進政治改革,既是未來中國改革的主題,也關系到中華民族的興亡和每個公民的根本利益。
只有打破阻力,奮力過關,才能實現幾代中國人的夢想,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國家。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
經濟良好運行的前提在于內部機制的完善。改革是創造內生的機制,改革拖延越久,代價越高,阻力越大,所以說改革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必須直面利益關系調整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部研究員易鵬:
改革,無疑是中國發展的最大紅利,要想獲取這種紅利,就意味著改革是必須直面利益關系的調整,哪怕這種利益關系調整有些是非常艱難的。
另外一個方面,要講究推進改革的技巧和智慧,將改革困難估計足,保持一定的耐心,不追求“畢其功于一役”的速勝心態,在調整利益格局時,講究策略,選準切入點,穩步推進中國改革。
西南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和靜鈞:
“簡政放權”應以人為本,從財權及事權等權力配置要素的和諧化等基礎性工作推進,放權后承擔指導、培訓、敦促受權者的責任,努力讓地方真正落實“服務型政府”的理念,努力讓地方政府構建一套如何監督放權后擴大的權力不被濫用的機制,并保證地方政府擁有行使這些事權的相應財政及智力能力。
不改革將來就沒有收益
著名經濟學家、原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
為什么把改革叫“紅利”呢?就是說改革跟投資一樣,你不投將來就沒有收益?,F在全球受技術創新的沖擊非常大,已經不是關起門來成本收益很穩定的年代。我不相信變革的力量會減弱,改革實際上是未來發展的最大機會。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
中國改革開放走過了30多年,每10年都是一個增長周期,第一個10年是要素紅利期,第二個10年是制度紅利期,第三個10年是全球化紅利期,而今,相信新一輪改革啟動必將真正激發中國的內需紅利、制度紅利和新一輪全球化紅利,而這也將會是中國經濟獲得更加高質量和更可持續的10年。(記者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