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wǎng)環(huán)球在線消息:如果境外媒體只是將中國的形象和政策歸結(jié)到一個群體身上,那么他們不但錯過了中國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動力,而且錯過了全面認識中國的最好角度。
兩會是一場媒體的盛宴。最近有媒體報道說,在兩會召開的過程中,不少中國政府的高層都受到媒體的關(guān)注。除了一直以來的媒體明星、商務(wù)部長薄熙來以外,代表中國與世界各國打交道的外交部長李肇星以及掌管中國金融大權(quán)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等高官,也總是境外媒體“緊盯”的重量級人物。
這至少不是一個壞消息。當越來越多的中國高官走到聚光燈下,開始向中國公眾和海外輿論闡釋中國的內(nèi)政和外交政策的時候,中國正在以一個更加透明和開放的姿態(tài)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發(fā)展。我們可以把這種通過高官來闡釋中國話題,體現(xiàn)全球價值的做法,稱之為今天海外媒體上的“高官價值論”。
但是如果我們僅僅只以“高官價值論”來判斷今天中國在國際輿論中的地位和形象,那么我們有可能忽略另外一個方面,那就是兩會具備的最原本政治意義。當人民代表參政議政的時候,他們的聲音和看法,其實也是“中國價值”十分重要的一個層面。而在這個方面,或許是媒體報道時人手不夠,或許是參政議政的普通代表性格靦腆,見諸媒體尤其是海外媒體的代表言論相對少了一些。
“高官價值論”有它富足的一面。來自中國政府的信息越來越多,對于中國政策的解釋也更加全面,中國政府領(lǐng)導(dǎo)人的形象也就越豐滿。但是“高官價值論”也并非十全十美,它把中國的發(fā)展簡單地捆綁在少數(shù)官員身上,而忽視了草根民眾,以及民眾代表作為政策對象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事實上,在今天的中國,這種歸納也是簡單化與不合理的。隨著公共輿論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參與到政策的制定過程中,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甚至提出自己的批評。回歸到中國形象來看,當這種決策過程投射到國際輿論對一個國家的認識中的時候,我們不由得希望能夠有更多來自基層的代表同時向海外輿論表達他們的想法和聲音。中國話題之所以有全球價值,就因為全中國人都在為這些話題做各種工作。
國家形象是多元的。中國話題不但有“全球價值”,更重要的要有本土意義。最近兩會的提案和話題,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短期風險,協(xié)調(diào)中長期發(fā)展。這些提案和話題不可能成為獨角戲,它需要公眾的反饋——支持或者改進。這些具備全球價值的中國話題的首先受益者是中國公眾自己。在一個開放的中國社會,他們不會也不應(yīng)該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
一個豐滿的國家形象,也是一個風險成本相對比較低的國家形象。在這種形象中,政府、公眾和輿論之間有一個微妙的平衡關(guān)系。今天的中國社會,這三者之間的平衡已經(jīng)形成。而只有每一種力量都能夠獲得表達的渠道,得到表達的重視,這種平衡才能創(chuàng)造一個完美的形象。其實這三者之間并沒有必然的沖突或者矛盾。在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完善中,如果我們只看到一個層面的形象,聽到一個層面的聲音,那么塑造的形象必然也是片面的。這也使得我們在決策風險和社會危機面前缺乏回旋的余地,或許這就是“高官價值論”的貧瘠之處。
今天的全球化使得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變得越來越多元,多元的結(jié)果不但有多種聲音,更有多種形象。甚至有的時候,爭論恰恰代表了一種富足的姿態(tài)。在今天中國的政治生活中,并不缺乏這樣的爭論,對爭論的限制更是越來越少。然而如果境外媒體只是將中國的形象和政策歸結(jié)到一個群體身上,那么他們不但錯過了中國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動力,而且錯過了全面認識中國的最好角度。
(作者: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 周慶安 編輯: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