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舟十號飛船返回艙26日上午安全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的主著陸區。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歷次返回都很順利,以至于讓外界感覺航天器返回地面實在是“沒難度”,但實際上,載人航天器返回是最危險的階段,已有22名外國航天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11人就是在返回著陸過程中犧牲的。載人航天器的安全返回要“過五關斬六將”,哪一個環節處理不好,都可能發生致命問題。正如一名中國航天專家所說,“返回階段沒有突出亮點正是最大的亮點,因為這說明中國的航天返回技術成熟了?!?/p>
軌道選擇很關鍵
載人航天器返回著陸方式主要分為三種:彈道式、彈道—升力式和水平著陸。飛船返回艙進入大氣層運動時只產生阻力不產生升力,或雖產生升力但對升力大小和方向不加控制,這稱為彈道式再入。俄羅斯早期的“東方”號、美國“水星”號飛船的返回艙都采用典型的彈道式再入。這種方式無法進行精確落點控制,落點偏差較大,并且過載比較大(可達8-9g,相當于承受8-9倍自身體重),接近人體所能承受的極限。其最大制動過載只能靠改變再入角來加以控制,為使最大過載不超過人體所能耐受的限度(10g),以第一宇宙速度再入的載人飛船,必須以小于3°的再入角進入大氣層。制動過程中,飛船船體的質心偏移和發動機后效均對飛船制動過程產生影響,從而影響飛船的落點。
彈道-升力式返回也被稱為半彈道式。采用這種返回方式的返回艙穿越大氣層時產生一定的升力,因而能夠對其飛行軌跡進行一定控制,落點準確度相對比較高,過載也較小,通常不大于4g。美國的“阿波羅”號系列飛船、“雙子星座”飛船、俄羅斯的“聯盟”號系列飛船和中國的神舟系列飛船采用的都是這種返回著陸方式。當然,彈道-升力式返回需要對飛船返回艙的控制達到很高精度。返回艙再入大氣層前,推進艙與返回艙的分離使返回艙獲得的分離速度也會造成返回艙落點的移動。前幾年,原本設計進行半彈道返回的俄羅斯“聯盟”飛船發生了多次“彈道式”降落,其中2003年5月4日發生的一次偏離著陸場400公里。
上述兩種返回方式,在進入大氣層內后,都通過巨大的降落傘進行減速。神十配備了四套傘,先是牽引傘,然后是減速傘,之后是牽頂傘,最后才是主傘打開。其中牽頂傘是從神八開始增加的,之前的返回艙都是三套傘,而牽頂傘的增加進一步提高了安全著陸的可靠性。小型助推火箭只是讓宇航員著陸感覺更好一些。神十返回艙在距離地面1米時反推火箭開始點火工作。
當然,最舒服的返回方式當屬航天飛機那種滑翔式水平返回著陸,美國最新發展的X-37B也是采取這種方式。這種著陸方式過載最小,和普通客機相差無幾。此外,航天飛機控制能力很強,落點精度很高,可以在指定的機場跑道上著陸。但是一旦航天飛機返回,因為處于無動力滑翔狀態,所以對操控、氣象條件要求很高。正因為如此,操縱航天飛機降落的宇航員必須是飛行員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