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它是時尚人士的新寵,七年前它登上春節晚會一炮走紅。而1月12日青鳥健身一紙停業通知,不啻為中國健身行業的一場地震,“震”出許多關注與思考。
當健身逐漸融入城市人們的生活,各類健身房隨處可見,中國健身業活力四射。與此同時,健身房經營不善而倒閉的消息屢有傳來,俱樂部迫于競爭加入價格戰,入不敷出,又是中國健身業殘酷的一面。
在商業健身步入第十個年頭之際,健身,這個有關大眾健康的行業,應該怎樣走它的未來之路?
青鳥停業折射健身業問題
元旦新年還沒過兩個星期,被業內稱為商業健身標志性企業的青鳥健身突然傳來停業的消息,不但讓會員意外,即使是相熟的同行都有點目瞪口呆。“我的第一個反應是,天哪,怎么了?”同做高端市場的北京寶力豪俱樂部首席執行官曹巖說。但隨之而來的,是了然的同情。作為往日的競爭對手,寶力豪和中體倍力悄悄伸出援手,開始接納暫時無處健身的青鳥會員。
“這件事做的非常低調,就是擔心外界說我們圈會員;我們這些從一開始走過來的人都非常理解(青鳥的困境),只是希望大家站在一起,妥善處理,共渡難關,”她說。
中國的健身業一度紅紅火火,長期關注于中國健身業的《健與美》雜志主編劉舜回憶說,十年前,青鳥兆龍店在北京開業,中國商業健身的大幕就此拉開。2004年,以健身為內容的節目《陽光健身房》登上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媒體報道健身也成為潮流。2003年和2004年,健身業井噴式的增長,各種檔次的健身房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劉舜估計,在2000年前后,北京像樣的健身俱樂部大約有20家,但超過1000平方米的很少;而現在健身俱樂部估計有四五百家,不乏3000到4000平方米的。
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健身業初期的快速發展很快遇到許多問題。地處北京的幾家大品牌俱樂部,如青鳥、寶力豪、中體倍力等發展得早,規模大,首先感受到沖擊;比如成本居高不下、競爭激烈導致價格戰,從而利潤降低入不敷出、盈利模式單一、人才缺口大等。青鳥此次便是因為經營成本過高,資金鏈斷裂而暫時停業。而中體倍力、寶力豪等很多知名品牌的門店也都有類似的遭遇。
“房租、人員、設備成本基本固定,很難壓縮,盈利模式又比較單一,顧客又希望享受越來越價廉物美的服務,我們夾在當中挺痛苦的,”曹巖說。在她看來,健身是一個微利行業,與房地產這樣“金燦燦”的行業相比,在市場中處于弱勢地位。
危機引發業內思考
“青鳥這次停業,沒想到引起這么大的反響,這個事情讓我們會更多思考和探索更好的經營模式,從某種方面來講也是件好事,”青鳥健身總經理王成說。
目前健身俱樂部的主要收入來自會員費,其他方面的收入較少。一兆韋德健身管理學院院長張林解釋說,目前國內好的健身俱樂部收入6成到7成來自會員費,余下的來自私人教練收入。收入來源的確比較單一,但俱樂部也并非不能靠這個生存、發展。
在他看來,中國的健身企業還在摸索和積累經驗,對行業進行認識的階段,就從市場上關于健身俱樂部管理的有關書籍“非常非常少”這點也能窺見一斑。而俱樂部要實現良性發展,必須特別注意財務風險控制以及公司進行規范化管理。他舉例說,“一兆韋德健身”作為國內最大的連鎖健身企業之一,已經連續幾年在財務上通過“安永”審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企業的成敗都有報警,只有規范化的財務管理和運營系統才能幫助企業規避風險,”他說。
不過張林也感到,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經營成本相對要昂貴許多,“生意沒有那么好做”,單純的價格戰不能決定成敗,苦練內功才更加重要。
對于這點,曹巖有相同的看法。她的俱樂部建在北京最繁華的地段,成本壓力明顯。她覺得,要應對目前的挑戰,一個俱樂部必須要有優秀的管理人才,形成有效的管理系統和團隊。同時,她也思考俱樂部到底能為消費者提供什么東西可以牢牢地吸引他們。“我覺得有五個層次,使用設施、享受環境、體驗服務、學習內容(如上瑜伽課),還有健身效果,”她說。
如果俱樂部真的能夠提供給消費者所希望的東西,真正能夠協助會員達到他們預期的目標,讓他們感到“物有所值”,高會費不是問題。張林說:“當然這種高要合理,比如iphone4,相對較貴也還是有人買,因為在滿足了人們基本通話需要的同時,特有的功能、造型和品牌,同時滿足了不少消費者的實際需要和心理需求。要能把iphone4手機用戶和他們購買時的熱情都嫁接到購買健身卡上,健身業肯定會發展得更好,”他半開玩笑地說。
政府支持將助健身業快速成長
針對目前健身俱樂部成本高以及人才不足的問題,健身業內人士感到,如果有政府的一些扶持,行業將能夠更加快速的成長。
曹巖支持利用稅收返還等優惠手段吸引管理人才。她說,由于做健身俱樂部資金周轉慢,利潤相比其他行業不高,有時候難以留住人才。而一些開發區利用稅收返還政策吸引人才的方法值得推薦,“也許錢數不多,但是種驅動力,有好的管理人才,推動健身業發展事半功倍,”她說。
在控制成本上,如何降低場租是關鍵。張林表示,有些俱樂部開始采取與社區合作的形式,對方出場地,自己出設施與管理人員,經營成本自然降低。現在社區這樣做大多是出于商業目的,因為優秀的俱樂部進入社區,就像名校、銀行在家門口,使社區配套更齊全,更好的口碑自然房子就更好賣。如果能夠像《體育法》規定的那樣,社區將體育設施建設納入規劃,政府是否可以給在其中運行的健身俱樂部從費用等方面一些優惠。“有政府支持最好了,但我們也不能完全依賴政府,坐等別人的扶持。作為健身行業的從業者,我們首先還是要先內省自觀,依靠市場規律、依靠科學管理、依靠不斷壯大的健身人口,”他說。
劉舜說,健身業是健康、綠色與陽光的行業,有助于提升社會精神面貌,增進人們健康,擁有被主流價值觀認可的社會價值。現在大眾越來越關注自身健康,國家更加重視大眾健身。根據統計,美國的健身房人口大約為16%,中國大概不到1%,說明這個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健身業是朝陽產業,我看好它的前景,”劉舜說。
來源:新華網(記者 馬向菲 汪涌)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