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城農民醫療保障問題任重而道遠
“盡管近年來出臺了進城農民的醫療保障政策,但由于操作性不強,目前進城農民醫療保障覆蓋率較低、受益面不高、保障水平偏低和制度缺位問題仍非常突出,農民工看病難、看病貴等情況依然存在。”代教授說。
對于進城農民醫療保障缺失的問題,東北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明慧認為,這是體制的不可及性造成的,"許多進城農民工實際上處于醫療保障的邊緣化狀態。"
劉明慧說,進城農民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醫療保障處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兩種制度的夾縫地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主要針對農村常住居民,理論上進城農民雖然被納入其中,但由于常年在城市務工,如果患病須回到其戶籍地定點醫院就醫,顯然交易成本極大,需承受昂貴的路費、住宿費以及各種開銷,因而進城農民無法真正得到這種醫療保障;另一方面,進城農民也難以被納入到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障。由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障具有極強的單位組織性,因而無組織依托的進城農民享受不到這種制度內的醫療保障。
針對以上問題,代寶珍副院長認為解決進城農民醫療保障問題的出路在于,首先要以人為本,強化政府責任。加快戶籍改革步伐,打破戶籍限制,給予進城農民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國民待遇,幫助農民融入城市社會。制定相關政策,將進城農民納入地方醫療保障規劃,并安排專項的地方財政預算,納入地方立法與監管范疇,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
其次依托現有的城鎮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將非正規部門就業的進城農民及隨同家屬逐步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同時,初步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在正規部門就業進城農民中的覆蓋范圍。通過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為進城農民架起一道基本醫療保障的安全網。
“還應考慮進城農民與城鎮戶籍居民之間在人口、經濟和受教育程度等差異,針對進城農民的疾病患病率等需求,改進服務方式,逐步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在進城農民方面統籌。” 代寶珍說。
針對醫保統籌管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白重恩在3月在北京舉行的2013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里就指出,實現公民醫保在全國范圍內的自由遷移,是保障醫療公平的題中之義。
“這就需要提高基本醫保的統籌層次,由目前的市級統籌上升到全國統籌。同時,應盡快將公務員公費醫療、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職工基本醫保并軌為一元化的全民醫保。”白重恩說。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吳明副院長也認為,發展農民工醫療保障事業,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眼前的困境,最終的目標是要建立一種覆蓋城鄉、面向全體公民和全體勞動者的統一的、無差別的醫療保障體系。(記者 何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