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建筑見證記錄歷史,羅望舒,譚英姿重慶報道。
40度的高溫將溫度計上的水銀指針推向高點,讓這座四層高的老樓“熱情”不褪。然而這座看似不起眼卻處處透著精致的老房子卻有著不輸于酷暑的厚重歷史。
爬滿常春藤的老房子坐落在中國西南的直轄市重慶的一座小山上。重慶暨抗戰時候中國的陪都。老房子現在是重慶市第三人民醫院的行政大樓,然而在70多年以前的二戰時期它卻是前蘇聯大使館的所在地。
“或許有很多影響世界戰局的重大決定都誕生在這座樓里,說不定很多國家領導人都來過這里共商大計,”醫院文化辦的主任王福梅告訴記者。迄今為止,她已經在這座樓里工作了三十一年。
抗戰時期,有很多國家都在重慶設立外事機構,在二戰的遠東戰局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是,這些遺址的歷史卻很少被提及。直到五年前,人們開始從重慶的這些“活”歷史中追尋戰時的真相并且惜之念之。
這些遺址大多散落在重慶市的渝中區和南岸區。較戰時而言,它們的功能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前美國大使館變成了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的辦公樓和食堂。前英國大使館則被私人購買并出租給“陪都山莊”做休閑場所。前意大利大使館變成了六戶人家的住所。而坐落于南山植物園的前印度專員公館則變成了公共圖書館。
在歲月的侵蝕中,有些遺址年久失修,甚至于外墻斑駁,雜草叢生。
文化遺產
如今,這些遺址終于贏得了他們應得的關注。七月,重慶13處戰時外事遺址被選為國家級文物,旨在更好的保護和傳承中國的文化遺產。
早在2010年,全國政協委員,重慶作家黃濟人就提交提案,向中央呼吁加強對重慶的抗戰遺址的保護。中央政府如今也很關注保護戰時文化遺產。而作為擁有豐富的抗戰文化精華的重慶,也很重視保護自己的核心文化。下月, 題為“二戰背景下的中日戰爭”的國際會議將在重慶召開。會議由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中心主辦,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相關專家學者齊聚山城,將從多方面對該話題進行探討。
在過去的兩年里,中日關系由于釣魚島事件變得比較復雜,故而中日戰爭的歷史真相又一次吸引了國際世界的關注,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中心的主任周勇如是說。
牛津大學的歷史學教授米德在給中國日報的郵件里寫到:“遺址是一段歷史的見證。這段歷史記錄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和帝國主義抗爭中的作為。抗日戰爭是二戰的一部分,而這些外事遺址無疑見證了這段歷史。”
當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在1937年遷都重慶后,蘇聯第一個遞交國書要求在重慶建立使館。很多國家也在蘇聯之后向國民政府要求建立外事機構。最多時,駐渝的外事機構多達30多個。
然而,這些“舊時王謝堂前燕”,如今變成醫院,圖書館,博物館甚至私人住宅,融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50歲的王福梅自從1982年開始在第三人民醫院工作。沿著木質的地板爬上四樓,到達王福梅的辦公室,仿佛穿越到75年前,眼見著嚴肅的外交官們在這座樓里忙碌。
這座四層小樓有56間房間,占地面積達488.8平方米。在戰后曾經被醫院用作門診和病房。
“可是這些房間不是標準的病房,所以后來醫院把它用作辦公大樓,”王福梅說。
23歲的萬辛也在醫院工作。對于她來說,這座樓不僅僅是她的工作場所,也記載著她的快樂童年時候。萬辛的媽媽是醫院的老員工,所以這座辦公樓也是萬辛小時候的“游樂園”之一。
“這樓里的天花板總是比別處高多了,”萬辛回憶著小時候對這座樓的印象。
盡管醫院對樓的外表進行了少量的改建,也對內部進行了重新的裝修,但前蘇聯大使館還基本上是保持完好的。
然而距離前蘇聯大使館大約5分鐘車程的前美國大使館就沒這么幸運。前美國大使館在2007年被拆除,現在由所屬單位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對其進行原址重建。中心院辦公室副主任吳楊女士表示重建將會還原大使館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