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中國在線2008
![]() |
健步邁向法治政府 我國全面推進依法行政 2009-09-03 15:05
1989年4月4日,新中國第一部“民可告官”的法律——行政訴訟法誕生。這使得我國幾千年來只準“官管民”,不能“民告官”的歷史傳統發生根本性變革。 “制定行訴法的阻力是很大的?!被貞浧疬@部法律的制訂過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原主任顧昂然說,當時有的人說,如果公民可以告政府,政府還有什么權威。有的人甚至提出,這樣會助長“刁民”告狀。 打破傳統思想的束縛,行政訴訟法誕生以來,為公民有效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提供了重要途徑,對于依法保護公民合法權益、推進依法行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行政訴訟制度的推動下,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自覺性逐步得到提高。 為了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大力推進依法行政,1999年7月國務院召開了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并于同年11月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對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作了部署。2003年3月新一屆國務院組成后,立即修訂《國務院工作規則》,將依法行政確立為政府工作的三項基本準則之一,并明確規定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規范行政權力。 2004年3月,國務院發布指導各級政府依法行政的綱領性文件——《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綱要明確了今后十年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指導思想和具體目標、基本原則和要求、主要任務和措施,確立了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標志著我國依法行政工作進入了全面深化階段。 對于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法制工作取得的成就,國務院法制辦主任曹康泰說:“從起步到全面推進,我國政府法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政府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管理,都實現了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從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到把依法行政作為基本準則的歷史性轉變?!?/p> 在行政立法方面,政府的立法理念不斷向“條件成熟再立法”、“粗細兼備”轉變。政府立法工作的重點,也由過去側重經濟領域立法,轉變為在繼續加強經濟調節、市場監管方面立法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的立法,高度重視直接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方面的立法。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政府行政管理方式開始了由權力導向型向規則導向型的轉變。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創新行政管理方式的重要切入點之一。截至2007年10月,國務院分四批取消、調整1992項行政審批,各級政府共取消、調整22000多項行政審批,均占原有審批項目總數一半以上。 為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自2000年12月以來,國務院采取措施,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工作,2007年4月國務院公布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確立了一系列原則和制度。 法律的生命在于執行。隨著有法可依的逐步實現,行政執法成為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方面。在行政執法上,政府部門從“多頭執法”“權責不一”向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綜合行政執法、權責一致不斷轉變。 據統計,截至2007年12月31日,除經國務院批準的82個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試點城市外,還有190個設區的市政府和804個縣級政府開展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183個市級政府和830個縣級政府開展了綜合執法試點工作。 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和綜合執法的領域已從最初的城市管理領域逐步擴展到文化、旅游、礦山安全、農業、林業、水利、交通等領域,有效解決了行政執法過程中出現的多頭執法、相互扯皮、執法擾民等問題。 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和濫用。鑒于此,國務院不斷探索建立健全行政監督制度,切實加強對行政行為的監督。 行政復議是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監督的重要手段。1999年行政復議法公布后,國務院就該法的貫徹實施專門下發文件,作了全面部署。 據國務院法制辦統計,近年來全國各級行政復議機關通過撤銷、變更、確認違法、責令履行義務等方式直接糾錯的比例為14.67%;通過撤回申請、和解、調解等方式結案間接糾錯的比例為18.92%。及時糾正了一批違法或者不當的行政行為,有效地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針對當前我國推進依法行政面臨的新形勢,曹康泰表示:“目前,我國改革開放進入了新階段,這就要求各級行政機關,必須堅持依法行政,在法律的范圍內行使職權。必須以有效解決行政爭議、及時化解社會矛盾為核心,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編輯:寧波 來源:新華網(記者 陳菲 崔清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