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國新聞出版報》發布了《中華新聞報》停刊清算公告,此前該報曾多次試圖引進戰略資本,但都未能如愿。記者9月3日從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下稱“總署”)獲悉,這是迄今第一家中央級新聞報紙倒閉。
而在此前的8月14日,中央在南京召開了全國文化體制改革交流會,為了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已經通過了非時政類報刊改革實施細則,將于近期頒布。
《中華新聞報》此時倒閉,似乎給報刊體制改革發出了緊迫信號。
從2003年中國啟動第一批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以來,報刊改制已經歷了6年。對報刊社來說,是企業單位還是事業單位已經不是一個需要面對的選擇,總署有關部門負責人說,全國報刊包括中央一級的大部分報刊轉企改制已是大勢所趨,現在考慮的是怎么改的問題。
2009年,國家部委出版社改制先行一步,一聲令下,在2010年底之前不改的單位將自動給予注銷。下一步,報刊轉企改制已經雷聲漸近。報刊改制比出版社改制難度大,這是報刊社和主管部門的共識。
轉企后同樣能保證導向正確
作為中央和各部委、單位所辦報刊,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是輿論陣地,出生以來就被賦予了“事業單位”的身份,更具有中國特色的是每一家報刊社都會有一個作為主管主辦單位的“東家”。其主要原因,除了過去財政撥款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對輿論的監管,報刊是具有意識形態屬性的特殊商品,所以報刊的轉企就較為敏感。
《中國證券報》是我國最早完成轉企改制的財經類報刊之一。1992年,中國證券市場剛剛興起,新華社旗下的《瞭望》周刊經濟采編室的幾個編輯便開始籌備一份證券市場信息的報紙,當時只是一張小報,如今《中國證券報》已成為中國證券財經主流大報。但由于運營方式是繼承新華社的模式,報道選題、內容審核的層層過關太過繁瑣、效率低下,與證券市場對信息適時、快捷的要求不符,而且如果主辦單位不懂市場,證券報的人事、管理的自主運營就受到制約。
1993年,恰逢中央搞改革試點單位,《中國證券報》、《計算機報》、《電腦報》等有幸成為第一批改革試點,于是在1993年《中國證券報》成立時便注冊成為企業。
中國證券報社社長林晨對《中國經濟周刊》說,“我們屬于文化性、專業性較強的報紙,也就是意識形態屬性較弱,風險可控性較強的報紙。”
類似于“意識形態屬性較弱”的專業類報刊完成改制的不只是《中國證券報》一家。2005年12月底,《國家電網報》在工商管理部門進行了企業法人登記,2008年7月改為公司制,2008年8月,國家電網報社和中國電力出版社整合成立了英大傳媒集團;2007年6月26日,《機電商報》實現整體轉制,成立了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
對于新聞主管部門來說,轉企之后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對意識形態的把控。然而對于已經整體轉企的英大傳媒來說,轉企并未改變報刊的采編流程,集團總經理仍擔負稿件的終審職責,負責對報紙內容把關,肩負著新聞事后追懲責任。
總署相關部門負責人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越是市場化的企業越是會對自己的報道負責,我國報刊執行的是事后追懲,除了涉及歷史和政治問題的重要報道,現在報刊媒體的報道都是無需提前送審的,靠報社總編輯或主編把關。即便轉制為報刊企業后對輿論的把控也是沒有太大變化的,所以《機電商報》等轉企后的報刊也沒出現所謂輿論導向的問題。”
如果說《中國證券報》、《機電商報》、《國家電網報》是屬于意識形態較弱的報刊媒體,那么《京華時報》是典型的綜合新聞類都市報,《京華時報》在2001年成立時便注冊為企業法人,成為新聞時事報刊中第一個吃螃蟹的報紙。
《京華時報》的前身是外國專家局創辦的《中國引進時報》,是一家擁有74個編制的事業單位。2000年1月,《中國引進時報》劃給了人民日報社,2001年5月28日,《京華時報》創刊,并成立京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國有控股企業北京北大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北大青鳥集團控股子公司)入資京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京華時報社各占50%的股份。從出生時,京華時報社便是一家國有獨資的全民所有制企業。
并不屬于“意識形態較弱”領域的《京華時報》在8年的運作中一直較為平穩,京華時報社社長吳海民說,“媒體作為企業在內容上肯定是‘聽話的’,市場化很高就更‘聽話’,如果導向不行,一票否決,企業就倒掉了。”
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目前報刊企業是通過三種渠道來實現輿論導向的正確。第一,報刊企業實行國有資本控股,報刊董事長、總經理都是由國家任命,對新聞報道采編進行把控;第二,黨組領導制度不變,現在的新聞報刊的一把手也是黨組負責人,黨組領導對新聞進行最高把控;第三,我國報刊實行事后追懲,對于違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報刊企業,相關部門會依法做出相應的處理。
總署相關部門負責人認為,在意識形態上一方面是需要轉變觀念,其實企業并非比事業單位難管;另一方面配套的管理和法律法規要跟得上,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來完善報刊監管,在意識形態上就不會存在什么問題。
原事業編制人員成本負擔重
對原事業單位編制人員的養老金、住房以及離崗人員的安置成為當前報刊轉企改制中最大的難題。
《中國汽車報》原屬于國家機械工業局,2000年,《中國汽車報》劃入人民日報社,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每年呈兩位數增長,在2001年、2003年、2006年年收入增長速度超過了30%,現在報社已經從原來的不足百人發展到260多人,擁有一報五刊和兩個網站。
今年8月3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從新聞出版總署獲悉,《中國汽車報》向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遞交的轉企申請已獲通過。
《中國汽車報》轉企后面臨著需要解決員工身份轉換帶來的成本問題。據《中國汽車報》管理中心主任王天劍介紹,目前報社有66個事業編制,40多個在編人員,事業編制的員工一般參加工作的比較早,年齡較大,繼續工作的時間不會太長。如果按照企業員工身份退休,養老金就要低很多,如何保證這些員工轉企后的退休金能夠與原事業單位達到平衡,這是一個難點。
王天劍自身就是事業編制,享受國家事業單位級別待遇,轉為企業員工對他來說同樣是一個挑戰,一方面需要面對企業市場競爭飄忽不定的職業風險;另一方面,養老金等各方面的待遇變化也是一大難題。
中國汽車報社副社長李春雷為記者做了一個測算:如果按照一個事業單位編制員工未來5-10年退休,1個月5000元的養老金來計算,一個轉制員工一年就需要預備6萬元的養老金費用,領取20年就是120萬的成本,如果按照《中國汽車報》40個在編人員來算,就需要4800萬元的養老金成本。2008年,中國汽車報社的年銷售收入是1.4018億元,利潤約為2000多萬,雖然報社收益每年都在呈兩位數增長,但這筆養老金成本對《中國汽車報》來講依然是筆很大的開支。
同樣,人員身份的轉換也成為北京青年報社社長、北青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延平最頭疼的事。《北京青年報》編輯部現在事業編制500人,盡管沒有行政級別,一切待遇都按照企業管理,但要將這500人妥為安置頗為不易,就連換崗都很難,更不要說淘汰了。在北青傳媒上市后,張延平曾做出決定,讓北青報編輯部的一些人到上市公司工作,但這些人說什么都不去,他們最大的擔心是失去事業身份,后來報社承諾,出去的人退休后收入不及事業單位水平的,報社補齊。如今就出現了有100多人盡管在北青報社以外的崗位工作,工資卻依然在報社拿的“怪象”。
報刊改制過程中,原事業單位的養老金等社保費用是最大的成本,那已經完成轉制的《中國證券報》、《國家電網報》、《機電商報》、《京華時報》是如何突破改制中人員身份轉變帶來的難題的?
《中國證券報》最初的十幾位員工是從《瞭望》周刊和新華社經濟信息部抽調過來的,在1993年劃定企業身份時,報社明確規定:愿意到《中國證券報》做企業員工的就過來,否則留在原單位,過來的員工一律按照企業員工繳納社保。
《國家電網報》是國家電網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主管單位是企業身份,直接進行的是企業法人注冊,而且薪酬待遇和社保都是按照企業標準在執行,不存在心理上和待遇上的落差。
《京華時報》成立時原有編制內的老員工已經分流,部分轉到了外國專家局等其他單位,留在報社只有十幾個人,后來發展起來的1900名員工都是企業員工,因而沒有太大負擔。
《機電商報》為轉企做了多年準備,在轉企前幾年就開始著手分期分批為全體員工交納保險,單位承擔所需費用,在實際轉企之時,阻力和負擔已經降到很小。
李春雷對記者說,“報刊改制是必然趨勢,關鍵是如何解決好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