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遼寧
![]() |
我國發現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圖) 2009-09-27 09:45
![]() anchiornis skeleton(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赫氏近鳥龍”化石標本)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據英國《自然》(Nature)雜志網站公布,10月1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將發表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研究所課題組報道的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赫氏近鳥龍”(Anchiornis huxleyi)的新發現。 該化石發現于遼寧西部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的侏羅紀髫髻山組,距今約1.6億年,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物種。這一發現進一步支持了恐龍演化曾經過“四翼階段”的假說,并提出了獸腳類恐龍分異的時間框架新假說。此研究成果代表著鳥類起源研究的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自上世紀60年代末起,美國學者復興了鳥類“獸腳類恐龍起源”假說,使鳥類起源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世界各地大量恐龍和早期鳥類的化石的新發現有力地支持了這一假說。 1996年起我國遼寧西部地區及其鄰區“熱河生物群”發現的大量保存精美的獸腳類恐龍化石不僅為鳥類起源于獸腳類恐龍假說提供了更有力的證據,而且為羽毛和飛行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但在涉及最早鳥類何時出現的獸腳類恐龍分異時間框架方面,以往已知最早的鳥類“始祖鳥”是發現于德國索倫霍芬晚侏羅世晚期(距今約1.5億年);如果鳥類“恐龍起源”假說是正確的,應該在較之“始祖鳥”更早的侏羅紀地層中發現大量與鳥類親緣關系密切的獸腳類恐龍化石,但遺憾的是,在世界范圍內這一時期似鳥類恐龍化石記錄一直匱乏。 沈陽師范大學胡東宇等此次報道的“赫氏近鳥龍”在其近完整保存的骨架周圍清晰地分布著羽毛印痕。產出該標本的髫髻山組地層,基于古生物學證據,其地質時代傳統上被認為屬中侏羅世,近年來的同位素測年顯示為160百萬年左右,因此該化石時代可能為中侏羅世晚期--晚侏羅世早期,遠遠早于德國始祖鳥的時代。因此,“近鳥龍”化石代表了世界上迄今已知最早的長有羽毛的物種。 “赫氏近鳥龍”是我國青年恐龍學家徐星等2009年初發表、并根據一件不完整的頭后骨骼標本命名的,該研究曾確定“近鳥龍”是與鳥類親緣關系最近的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 沈陽師范大學胡東宇等此次新發現的“赫氏近鳥龍”化石標本,比該種的正型標本更完整、并提供了更多信息。新發現的化石在其近完整保存的骨架周圍清晰地分布著羽毛印痕,特別是在前、后肢和尾部均分布奇特的飛羽。更奇特的是,其趾爪以外的趾骨上都被有羽毛,這種完全被羽的特征在滅絕物種中尚無報道。胡東宇、徐星等將其進一步認定為屬于恐爪龍類的兩個枝系之——原始的傷齒龍類。 新化石的發現進一步縮短了初鳥類、傷齒龍類和馳龍類(恐爪龍類的另一個枝系)之間的形態差距。與德國的始祖鳥相比,近鳥龍的飛羽相對小,羽軸纖細,羽片對稱,尖端鈍園,反映特征更原始;近鳥龍的足羽,結合現生羽毛發育學資料,也被認為代表著鳥類演化過程中的一種原始狀態。赫氏近鳥龍的的飛羽與原始鳥類相比也顯然不適于飛行。此外,近鳥龍極長的小腿通常被視為適于奔跑,但其長滿羽毛的后肢又在奔跑型動物中很少見。這些表明恐龍-鳥類的轉化過程是極其復雜的。 通過綜合分析包括近鳥龍在內的獸腳類恐龍的化石記錄,沈陽師范大學的研究小組提出,獸腳類恐龍的所有主要類群在晚侏羅世最早期之前可能都已出現,并且迅速分化,包括鳥類在內的許多重要類群就是在這次快速演化事件中出現的。這次快速演化事件與同一時期發生的、可證實的古地理和古環境變化是一致的。因此本次研究是對以往有關“近鳥龍”研究成果的進一步豐富和補充,并在地質時代和獸腳類恐龍分異的時間框架等理論問題上有新的突破。 編輯:肖亭 來源: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記者 吳勇 劉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