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福建
![]() |
中國癡呆患者接近千萬 科學家及公益組織推動疾病防治 2009-11-30 14:43
中國日報網消息:2009年11月26至27日,由中國藥理學會抗衰老及老年癡呆專業委員會等八家學會聯合主辦的“2009全國抗衰老與老年癡呆學術會議”,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 本次會議聚集百余名全國知名的神經病學、老年病學、精神病學及藥物研究的專家,針對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日趨嚴峻的老年癡呆防治和抗衰老問題,發布并分享他們在臨床研究、發病機制研究和新藥開發領域的最新成果。 阿爾茨海默癥(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種致命的退行性大腦疾病,它破壞腦細胞,導致記憶、思考和行為能力出現異常,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最終會導致機體喪失功能。 據醫學統計,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有10%會發生阿爾茨海默癥,而到80歲,其比例上升到40%以上。伴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阿爾茨海默癥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根據全球阿爾茨海默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的預測,到2010年,全球罹患癡呆癥的患者數量將達到3560萬,2030年達到6570萬,2050年則將上升到驚人的11540萬人。其中大部分為阿爾茨海默癥患者。 而作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中國已經進入不可逆轉的老齡化社會。截至2008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超過1.68億。根據老年人口總量及發病率預測,中國目前患有阿爾茨海默癥及其它老年期癡呆癥的患者接近1000萬人,中國已是全球阿爾茨海默癥第一大國。 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的張振馨教授多年來進行阿爾茨海默癥的臨床醫學和流行病調查工作。據張教授介紹,通過調查發現,中國的發病率和發達國家近似,但是由于中國人口基數龐大,到2040年,中國的發病人數將超過2600萬人,相當于發達國家的總和。基于如此嚴重的疾病負擔,張教授呼吁探索一條適合中國的全社會的疾病干預之路。 在過去的10年中,通過中國醫生和科學家的努力,中國公眾對于老年期癡呆癥的認知率和就診率得到顯著提高,但是東部發達地區和西部地區在阿爾茨海默癥防治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以中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為例,患者在2007年的就診率已經達到41.1%,相當于北歐國家水平;而西部城市西安,2007年就診率僅為2.3%。 中國藥理學會抗衰老及老年癡呆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國際阿爾茨海默癥協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盛樹力教授是中國最早從事阿爾茨海默癥基礎研究的著名學者。他在會議中發表從表觀遺傳學看阿爾茨海默癥發病機理的演講,認為阿爾茨海默癥防治應該從母親懷孕前便開始,孕婦、嬰兒、兒童及成人都需要葉酸和膽堿營養成分的攝入,同時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從生命的源頭就開始降低罹患阿爾茨海默癥的風險。 同時,盛教授也呼吁中國從事基礎研究和藥物開發的科學家,要多關注生物標志物的研究,以達到早診斷、早治療的效果。“目前中國大部分患者都是到中晚期才去醫院診療,已經太晚了。”盛教授這樣說。 目前,中國的科學家和臨床醫學專家正在積極參與全球化的臨床研究并加強國內的學術交流,而中國也出現了致力于改善患者及家庭成員生活品質的公益運動――記憶健康360工程。該工程由當代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于今年9月21日國際阿爾茨海默日正式發起。 “記憶健康360工程”主任洪立認為,雖然到目前為止阿爾茨海默癥是無法治愈的,但是,針對癥狀進行相應治療,結合正確的護理和支持,可以讓跟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及其家庭成員生活得更好。目前,“記憶健康360工程”專注于公眾健康傳播工作,以提升公眾對阿爾茨海默癥的認知。 洪立說:“我們的工作就是在科學世界和公眾之間搭建橋梁,幫助患者和家庭成員提高生活品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行動起來,學習疾病防治知識,保護自己和家人的記憶健康。” 編輯:肖亭 來源:中國日報福建記者站(記者 胡美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