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人生有沒有風險?答案無疑是肯定的。疾病、養老、失業、天災人禍……可以說,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充滿變化和風險的時代。那么,明天誰來保障你?這既是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社會問題。市場經濟改革以來,有數以千萬計的職工失去了“鐵飯碗”,許多離退休人員因單位破產或困難不能再從單位領取退休金,但為什么中國能在改革巨變中仍保持了社會穩定?當我就這些問題向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請教時,他的回答是,因為新型社會保障制度增強了人們適應時代劇變的承受能力,發揮了巨大的社會“穩定器”作用!“可以說,沒有社會保障改革與新制度的建設,便不可能有中國改革事業的成功和經濟增長30年的奇跡,也不會有如此安定的社會環境與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弊鳛槿珖舜蟪N瘯瘑T和中國社保領域的權威專家,鄭功成說,對中國社會保障改革成就給予高度評價有著充分的事實依據。
改革開放以前——離開了單位就寸步難行
問:改革開放前,中國的社會保障是怎樣的狀況?
鄭功成: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時代,每一個個人都屬于一個單位,在城市,是各種各樣的國家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在鄉村,是鄉村集體經濟,是生產隊、生產大隊。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可能都有這個感受:比如在城市,你離開了單位,首先你就沒有住的地方了,也沒有工資了,你的孩子就上不了學,哪兒也不能去。也就是說,你離開了單位,就寸步難行。相反,如果你離開了家庭,卻有可能生存下去。所以,在計劃經濟時代,人們依賴單位,單位就是“家”,就是人生的保障、寄托和希望。單位包辦了你的養老、工傷、醫療甚至子女就業等。那個時代,可以說是有保障的時代,因為人生的這些風險全部由單位包下來了,但計劃經濟時代的那種保障,是一種缺乏效率的保障,最終也是會使資源枯竭的保障。
1998年以來——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形成
問:1998年以來是中國社會保障改革進程取得重大實質性進展,并進入全面建設的時期。在這個階段,中國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鄭功成:主要有四大措施:一是1998年3月,在保留民政部的同時,新組建了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一了社會保險的管理體制;二是出臺實施了“確保離退休人員按時足額領到養老金,確保下崗人員按時足額領到基本生活保障金,對養老保險實行收支兩條線,推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國范圍內的試點”等重大措施;三是養老保險的行業統籌被取消,條塊分割的現象得到糾正;四是社會保障從此全面走向社會化和去單位化,建立獨立于企事業單位之外的社會保障體系,籌資渠道多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成為改革舊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建設新型社會保障制度的明確目標,等等。
1998年以來的這一階段,不僅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價值取向與全面協調發展的建制理念,而且國家財政投入逐年加大,法制化建設明顯進步,社會保障逐漸擺脫了單純為國有企業改革被動配套和為市場經濟服務的附屬角色,而是成為一項基本的社會制度并進入全面建設時期,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在內的整個社會保障制度的規范性建設和管理、服務社會化均取得了顯著的進展,被新制度覆蓋的城鄉居民大幅度增長,保障功能大幅度提升,國家—社會保障制的框架基本形成,它替代國家─單位保障制已經成為顯著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