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1月13日),采訪十八大的中外媒體記者走進石景山京原路7號保障房項目,詳細了解北京近年來大力推進保障房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并參觀了即將交付使用的新房。(來源:北京日報記者 孫戉 攝)
橘黃色的沙發給屋內帶來了一絲溫暖,鮮紅色的隔板讓小居室內也有足夠的儲物空間,雖然裝修工程剛結束,但房間里聞不到漆料味兒。從屋里到門外,攝像機鏡頭各有參差高低,排成了一道風景線。昨日,來自全球各地的38家媒體的80余名記者,來到京原路7號這個全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區,探訪北京市的住房保障體系。
這個即將提供2436套公租房的小區中,足有四層樓高的松樹屹立著,顯示出業主方和施工方對小區綠化的用心。在東側一棟樓已經開放的公租房戶型里,記者將攝像頭對準了每一個角落。
“套內38平方米的房子這么大?還有這么大衛生間?”在建筑面積50平方米的一室一廳中,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記者梁棟連連感嘆。雖然香港的“公屋”住房保障體系非常發達,但每套房的實際使用面積并不大。對于正在香港打拼、未能納入保障體系的人群,每月承擔的租金也不低。香港一間40平方米的普通住宅,需要他們每月支付相當于6400元人民幣的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