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撼了無數中國人,震波未盡,救援的集結號已經吹響,全社會總動員,從政府、企業到個人,都熱切地投入其中。
中國扶貧基金會和法國達能集團也參與到這場浩劫后的救援工作中,除籌集物資和善款,對災區民眾進行大量的緊急救援之外,中國扶貧基金會與法國達能集團合作,建立了“5.12小額信貸基金”,由法國達能集團提供2000萬元人民幣資金,并選擇受災最為嚴重的綿竹地區進行試點,將救援延伸到了災后重建工作。
2009年3月,“達能小額信貸基金”正式啟動,截至2009年7月31日,全國發放貸款達1620.7萬元,累計發放貸款2477筆,其中在四川綿竹地震災區,已發放貸款近600萬元,受益農戶達338戶。根據災區群眾的需求,“達能小額信貸基金”設有支持災后房屋重建的安居貸款和鼓勵災區群眾創業的創業貸款兩種貸款模式,其中已經有298個家庭在安居貸款的支持下實現安居,以及40個家庭在創業貸款的支持下啟動或擴大創業項目。
“達能小額信貸基金”過去半年中深度參與了災后重建,用貸款替代單純的贈款,擴大了資金利用率,讓有限的資金服務更廣泛的人群,有效激活災區民眾積極性,盤活災區經濟。 “達能小額信貸基金”,為小額信貸服務災區重建提供了樣板,為探索更多災后重建創新模式提供了可能。
小額信貸,傳遞災后重建希望
綿竹市劍南鎮的袁連俊,頭腦活絡的他,不斷嘗試經營各種生意,并有了一定的積蓄,以及豐富的市場資源。2005年,袁連俊看好成衣加工市場,投入全部積蓄買進了先進的設備,辦起了成衣加工廠。袁連俊豐富的人脈和出眾的產品質量,讓他的生意越來越紅火。正當他躊躇滿志,準備擴大工廠規模,進入更廣闊的市場之時,5.12大地震,這場突如其來的驚天災難,讓袁連俊的一切努力都化為烏有,他的工廠被掩埋了,機器在地震中全部被砸壞。面對毀于一旦的半生心血,四十歲的袁連俊,痛哭失聲。
傷心之后,堅強的袁連俊,在一片廢墟中重新站起來,利用自己的豐富的資源,籌集資金購買了機器設備,迅速投入到恢復生產的工作中。但是,面對工廠運轉所需的流動資金,他卻實在無能為力了,眼見著工廠要停產,袁連俊一籌莫展。
這時 “達能小額信貸基金”,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為他貸款20000元,解決了燃眉之急。
當袁連俊拿著本月1840元錢的還款,來到位于綿竹市三星街的“達能小額信貸基金”辦公室時,臉上的愁云已經一掃而光,愉快的與每一位工作人員打招呼。他說:“這個貸款金額雖然不大,但是能救急啊?!蓖瑫r,每月分期還款,讓他沒有過多的壓力。
現在,袁連俊的工廠逐漸恢復了生機,他聘用的工人數量由原來的六個發展到十個,訂單多的時候,還需要工人輪流倒班。一位災后進入袁連俊工廠的工人說,工廠越來越紅火,自己的日子也越來越有盼頭。
秦永東,是漢旺鎮的農民,地震使他的房屋一瞬間化為瓦礫。從廢墟上爬起來,他面臨的第一個任務是建房,但建房的資金缺口很大。目前綿竹農村建房平均大約需要6-7萬。 國家給每戶補助1.6萬,信用社一般能貸2-3萬,其余部分需要農戶自籌。秦永東面臨的難題是他以往根本沒有信用記錄,也沒有抵押品,所以根本無法從信用社貸款。 這時“達能小額信貸基金”向他伸出了援手。信貸員王志華了解到他很有手藝,也很有能力。 在評估了他的還款能力后,“達能小額信貸基金”的工作人員順利地給秦永東提供了3萬元貸款。
秦永東本來就是一個木工,非常有建筑經驗,他利用這部分資金,拉起了一個十多人的小建筑隊幫助周邊農戶蓋房。用蓋房掙來的錢還貸款。現在他對今后的生活充滿了期待,他說,“達能小額信貸基金”幫助他建起了房,也幫助他開始了創業之路。
“達能小額信貸基金”改變的不僅僅是災區群眾的生活,還有信貸員的生活,李加英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位。
李加英是綿竹遵道鎮人,她具有災民、志愿者和信貸員三重身份。作為本地人,李加英是與所有災區民眾一樣,承受了房毀物塌,財產損失殆盡的痛苦,萬幸的是家人都安然無恙。看到眾多鄉親流離失所,李加英從心底里產生了想為大家做些事情的愿望:她創辦了“快樂假期”活動,自費將孩子們組織再一起學習活動;她參加慈善組織的專業心理疏導培訓,為失去親人的鄉親做心理輔導;她為當地災民爭取企業捐贈,成為企業與災民之間的橋梁,義務的組織發放各種救災物資。
2008年12月,在得知中國扶貧基金會小額信貸在綿竹招聘客戶經理后,李加英詳細的咨詢了情況,隨后立刻報名應聘。面試的時候,她對在場的考官說:“如果我沒被錄用,那么請允許我跟你們的工作人員一起工作。因為我知道這個小額信貸可以幫助到那些沒錢修房的人們,可以讓他們恢復美好家園,可以提供貸款讓他們發展生產,盡快從困境中走出來?!?/p>
李加英順利成為中國扶貧基金會“達能小額信貸基金”項目的一員,憑著熱情和認真,她已幫助188戶農戶順利貸款,成為當地信貸員中擁有客戶最多的一位。談及現在的工作,李加英很感慨的表示,跟做志愿者無償分配東西相比有償的貸款,讓大家少了對分配方式的質疑,改變了在家里等靠國家政策補貼的消極態度,多了對自家生活的籌劃和前進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