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方式引導轉型
香港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在山西省民營企業家應對危機的創業論壇上說,從中長期來看,政府要和企業一起努力,調整產業結構鏈,整合資源,分解企業風險,爭取在這次市場洗牌中爭得一席之地。
在煤炭資源整合及企業轉型過程中,民間資本退出以后往哪里去?山西省政府近期出臺了產業促進政策,針對山西省民間資本投資遇到的準入障礙和土地、環評、資金、審批、信息等“瓶頸”對癥下藥:
--通過轉讓特許經營權或合作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引導民間資本全面進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
--對于重大轉型、轉產項目,區別情況采取保障用地、優先供地、劃撥土地和集約用地等4種辦法,解決用地難問題,對轉型發展的民營企業,排污量可實現“減量自用”。
--各級政府財政性建設資金一律向民間投資開放,政府投資采取貼息、參股、補助等多種形式對進入鼓勵領域的民間投資予以支持,加大對煤焦資本轉型項目及困難民營企業的財政支持力度,并嚴格落實民間投資的各項稅費優惠政策。
--大力發展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新型組織;鼓勵金融機構實行信貸方式創新,積極開展票據業務、出口退稅賬戶托管貸款業務、保全倉庫業務、應收賬款質押貸款業務、保付代理業務等;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組建民間投資擔保公司;幫助民營企業參與資本市場;積極發展股權交易市場,促進民營企業股權交易,拓寬融資渠道。
--政府要充實和及時更新招商項目庫,完善投資信息發布機制,簡化審批程序,強化監督職能。山西省發改委將會同省經信委、省商務廳開設網上“民間投資平臺”,定期召開投資項目推介洽談會,引導和服務民間資本進入鼓勵類投資領域。
如果過急過快一些企業一轉就死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考察了山西民營企業轉型后認為,我們有些地方提出要加快企業的轉移,中西部包括山西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企業的轉移,如果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水到渠成的轉移當然是好事情;如果過急、過快,一些企業一轉就死。龍永圖分析說,因為現在整個企業已與周邊企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形成了一個產業鏈,它離開了那個生態環境、離開了那個產業鏈就無法生存。當我們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具備了適應企業發展的環境,轉移才可以大規模地進行。所以我們提出要穩步進行,循序漸進,按市場經濟辦事。
山西財經大學博導馮子標教授分析說,本輪轉型比起上一次亞洲危機時,為什么民營煤炭資本選擇面更寬了,投資渠道更暢通了?那就是中西部地區現在發展服務業、金融業、信息產業和高新技術的環境更加成熟了,相關市場發育更完善了,政府的產業政策更自覺更科學了,這是產業演進的規律。
多名專家也認為,“煤老板”要進軍高新產業,不是不可以,但要實行委托代理經營,由專業團隊去打理更適宜。比如成立相關基金是一條可行的選擇。山西省去年已經成立了科技創投引導基金,省政府和國家開發行各拿出4億元資金。在基金下成立不同的子基金,就可以吸引民間資本加盟。
[采訪札記]“煤老板”轉型須擺脫“路徑依賴”
在中西部的能源、資源地區,有“煤老板”、“鐵老板”、“稀土老板”……各種“礦老板”,代表著在資源和能源經濟版圖中不可或缺的民營企業家群體。隨著中國工業產業由低端走向中高端,由簡單的采掘冶煉向加工制造甚至整機集成方向演進,“礦老板”們都要面臨轉型的問題。這是產業發展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西方后工業國家在工業化時期都經歷過,馬克思早在兩百多年前就有過研究。
山西“煤老板”的轉型之路,在一定意義上就是資源型經濟的轉型之路,是我國資源經濟的一道“典型命題”,在最近太原召開的2009年晉商品牌文化發展高峰論壇上,這道命題再次成為熱點。
通過深入采訪,我們發現,制約“煤老板”轉型的最大問題就是“路徑依賴”,這一點正在成為各界有識之士的“所見略同”。
山西焦炭協會副會長李鎮西等人曾經指出,產業路徑依賴說到底,就是在資源地區往往形成一種固化的發展思維、僵化的產業體制。多年來,山西民營煤焦企業通過煤炭的產運、煉焦化工完成了原始的資本積累,也形成了對煤焦產業的深度依賴。
山西財經大學景普秋認為,礦業經濟由于其前期投入大、設備專用性和產品的“中間性”,產生了“鎖定效應”和“粘滯效應”,所以產業退出、轉型難度較大。
專家們為克服這種路徑依賴開出了藥方,那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不斷創新”。
創新包括多方面,首先就是發展思維的創新,核心就是培養企業家精神。西方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等人所說的企業家精神,實質上就是創新,敢于嘗試和冒險,尤其是管理的創新,經營方式的創新。有了這些創新,才能為產業進步、產業轉型打開閘門。
其次是金融的創新,核心是資本運作。現代產業的靈魂是金融,資源只有實現了資本化,以資本和產權為紐帶,才能打破所有制和時空的界限,打破產業產品形態的隔閡,實現多元化兼業發展。
而以上的創新,都離不開政府的制度創新。政府在產權制度、要素供給制度、監管制度和產業政策上的創新,是民營經濟轉型發展的外在環境。我們看到,山西省政府已經在這方面開始了積極的探索,以政策創新帶動民營經濟轉型。
歷史上,晉商的興旺原動力在于創新,而衰落的原因也在于放棄了創新。
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山西大學經濟史學者劉建生說:“19世紀70年代后,娘子關外大辦洋務,招商集股興辦實業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但晉商依舊規避在清廷的卵翼之下,熱衷于求田問舍、窖藏金銀、官款匯兌和異地貨物的倒騰。他們習慣于這樣的模式,路徑依賴使他們向實業資本轉型遲緩,錯失了發展良機。”
今天,“煤老板”轉型面臨新的機遇。國際金融危機帶來了國際國內產業分工“洗牌”,帶來了資源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變遷,帶來了國家“雙松”型宏觀經濟政策和一攬子調整振興的產業政策。手握重金和多重產業要素的“煤老板”,是要做創業的英雄還是守財的富人,就看個人的選擇了!
畢竟已經有那么多“煤老板”順應時代大潮,正在進行或已經完成創業史上的華麗轉身!
編輯:肖亭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