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假第一人王海在自己的辦公室。本報記者潘之望攝
中國日報網消息:1995年3月25日,22歲的王海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1+1”賠償制度啟發,在北京市隆福大廈買下了12副假索尼耳機并進行索賠,8個多月后,商家最終賠償王海200元。通過對“消法”第49條的首例試驗,成就了王海“中國打假第一人”的名號。此后,全國各地涌現出一連串打假名人,盡管“職業打假人”的“打假”動機備受爭議,但“職業打假人”隊伍仍在爭議聲中逐漸發展。15年后的今天,他們有著怎樣的生存狀態?3·15前,記者走近這一特殊群體。
買假貨的利潤與風險
3月10日,五棵松附近的一家購物中心里,老張帶著搭檔老謝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搜尋,半小時后,他們手里多了一個行李箱、兩個女士挎包、兩件男士夾克衫和一堆棉襪。“行李箱主料用的是PU皮,卻標注主要成分是牛皮,還賣出了近千元的高價;夾克衫主料明明是滌綸的,卻被標注成聚氨酯,張冠李戴,誤導消費者;竹纖維至今尚無國家標準,一款棉襪打著竹纖維的噱頭賣到50多塊……”這趟“打假”中,老張共花費近3000元,對本次打假帶來的收益老張有十足的把握,“這些商品絕對是有問題的,我們看準了才會出手買,其中一部分需要檢測,報告出來后就可以找商場,即使不能‘1+1’賠,最少也能達成退貨。”
年近40的職業打假人老張入行已逾7年,他說,在打假行業,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比如,打過“交道”的店鋪一般情況下不會再去,主要是為規避可能帶來的危險,可一旦被打的假貨在這家店仍然出現,這一“資源”可以轉給同行們繼續打擊,“一直要打絕為止”。職業打假人小岳稱,他了解的許多資深職業打假人,發現問題產品后,會徹查該商品在全國的所有銷售網點,花大價錢買斷全國范圍內所有問題產品,進行一次性索賠,而這樣的索賠動輒收入幾十萬元,當然,“這也需要足夠的本金和專業的打假眼光”。
豐厚的收入是打假人入行的誘因,據介紹,一般的打假人月收入不少于三五千元,好一點的月收入上萬,“比普通白領的收入好很多”。
風險是打假者們時刻要面對的問題,老張最近一次打假中與皮草廠商談判時,廠商派出三四個大漢,把老張的鼻骨、額骨打傷,索賠的事毫無進展。老張說,有親戚想干這行時,他們都不會同意,“畢竟,干這行只需要一些勇氣和一些法律知識,錢來得容易,對年輕人來說還是不務正業”。
白天打假晚上學習
“打假人需要不斷學習,用各項法律和行業規定來武裝自己。”老張回憶,初入行時,他還只是個販賣水果、米面的小販,當時師父交給他三本書:《民法通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精讀各項法律條文后,老張獨自走上打假之路。“這行干到老就要學到老”,老張說,身邊的一幫打假人白天外出打假,晚上回家必做的功課是上網查閱資料,要了解各個行業的新規定、新標準,掌握政策的變化,同行們聚在一起時,討論最多的話題也在于此。回顧從業7年來的變化,老張認為自己進步很大,能熟練運用法律法規保護自己和他人的權益。
“打假是一個技術活,干到老就要學到老。”作為既無法律功底又無商品專業知識的小岳,剛入行時就被前輩指點,進入“技術含量最低”的服裝標牌打假專業。小岳遵照前輩指示,選擇銷售大品牌的大商場,購買國際一線品牌的仿冒違劣商品,這樣索賠起來難度較小,獲利也豐厚。至于標牌打假所需技能,小岳表示,無非是檢查里外標簽是否一致、所標含量是否屬實,能否拿出質量檢測報告等,“當然,這也需要知識的積累,比如休息時關注時裝發布會,關注國際一線品牌網站、閱讀時尚刊物等”。小岳表示,通過這樣日積月累的學習,才能有所提高,保證在打假時不出現失誤,減少損失。
對于服裝界比較老練的打假人來說,專業學習需要更加系統和直接。小岳稱,圈內一服裝打假界“大哥”,每年都會去歐洲、美洲觀看國際一線品牌發布會,一來了解品牌最新商品資訊,另一方面,可直接前往品牌總店參觀,學習如何識別真假。
識假好手來路各異
目前,活躍在北京的打假人“專業”更加細分,老張細數,在京的打假人約200人,分別專攻衣食住行等各個領域,專業甚至細分到專打商品內外標不規范。混跡京城職業打假圈近10年的老趙透露,活躍在此的200多名打假人帶有明顯的地域行業特色,如來自東北的打假人強項在于皮草打假,看一看、摸一摸,就能分清獺兔毛和兔毛、南貍毛和北貍毛等等;而來自江浙的打假人對真絲制品更有研究;來自廣東的打假人對瓷磚打假得心應手。老趙稱,由于索賠和敲詐界線較模糊,目前打假人構成中,半數以上曾經是服刑人員,這些人往往行為過激,索賠的過程中會出現被報警拘留的情況。
最近幾年里,職業打假人的發展態勢又有了新的變化,老趙稱,過去都是外地打假人練熟技能后進京試身手,現在越來越多的在京從事商業銷售人員加入其中,他們多半是從對顧客的理賠中看到了其中豐厚的利潤,而這些人往往自身就具備某一行業充足的專業知識,屬于“科班”出身,只要稍微加強索賠相關的法律知識,就能迅速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