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填湖建別墅”引關注
大理確認存在違規
表示將總結教訓
中國日報網消息:媒體近日報道,素因“蒼山雪、洱海月”聞名的大理洱海,正在日益變成富人的后花園。洱海公園本是大理市民的休閑之地,但如今,卻遭受破壞性開發。市民反映,從2005年開始,洱海公園內的“情人湖”就開始被逐步填埋,建造別墅區。
大理市委、大理市人民政府今天表示,在洱海填湖建設豪華別墅群的“洱海天域”項目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存在違規行為。大理市委、大理市人民政府將認真總結教訓,避免再發生類似情況。
大理市委、大理市人民政府在通報中說,“洱海天域”項目屬于招商引資項目,大理市人民政府于2003年底與開發商簽訂了開發建設協議,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未按協議建設、有關部門把關不嚴和監管不力等問題。大理市人民政府已作出了相應的處罰決定,相關人員在項目實施中出現的責任問題,有關部門也在調查處理之中,最終處理結果將會向社會及媒體公布。
媒體報道“云南大理洱海填湖建豪華別墅群”一事后,中共大理市委、大理市人民政府及時召開會議就媒體反映的問題進行認真分析,責成相關部門認真對待,核查項目審批程序,切實處理好相關問題。
大理市民張先生周末帶孩子“看海”的興致沒了。據報道,洱海公園里的情人湖被填,曾經養眼的景致被豪華別墅取代。一個好端端的城市公園,已經成了“人家的后花園”。
蒼洱風光聞名遐邇,當地也提出:“大理好風光,世界共分享”。這是天造地設的自然風光,是無需花錢購買的公共資源;而當“圍湖造別墅”之風興起,最精華的洱海風光逐漸變成“私家專屬”,人們不禁要問:明天,到哪里去看“海”?
這樣的質問,不僅適用于大理。時下,“親水建筑”、“河濱靚房”大行其道,“淺山別墅”、“山居人家”備受歡迎。山水宜居的概念,被一些開發商“開發”到極致。城里少得可憐的自然景觀,成了各種樓盤圍堵的對象。
這樣的質問,也不只針對城市景觀。在旅游市場,各地旅游業“轉型升級”正如火如荼:旅游設施日漸高檔,旅游開發更趨深入,高爾夫球場修進深山老林,賓館飯店建到雪山之畔。王安石所謂“險以遠,則至者少”的美景,變成了資本逐利的高地。
城市河流,山野風光,這些大自然的慷慨饋贈,為何會離一般人越來越遠?概而言之,原因有三。
認識的偏差。公園也好,雪山、峽谷、湖泊也罷,越來越受到“經濟利益”的蠶食鯨吞。洱海的“情人湖”,其生態、文化傳承和情感依附等多重功能,就被換算成可交易的價值。但是,如果只從買賣的角度認識自然,僅用算計的目光去打量生態環境,不但“采菊東籬下”的意境難覓,社會公眾享有公共資源的起碼公平也會被剝奪。
政府的缺位。我國《風景名勝區條例》規定:禁止違反風景名勝區規劃,在風景名勝區內設立各類開發區和在核心景區內建設賓館、招待所、培訓中心、療養院以及與風景名勝資源保護無關的其他建筑物。政府的守護不能“手軟”,更不能趁機“撈一把”。
消費的恣意。云南一些湖泊里的游船,其馬力足以影響到水下生物生存;而這樣的船,往往爆滿。親近自然是人之常情,但這種親近,不能變味成了褻玩甚至占有。在一些人眼里,只要肯花錢,大自然就會敞開懷抱。他們感受的,是自然之美;忽略的,是帶來的自然之痛。大自然雖然無語,但人們心里應該明白:這樣的消費,不文明。
只有從認識上擺正自然和人類的關系,心存對環境和法制的敬畏,明確政府的責任,我們看海的目光,才不會被別墅或是別的什么東西遮擋。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