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鎮江博物館考古人員立即對該區域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先后發現宋元糧倉、元代石拱橋等遺址。這些遺址前臨宋元時期的運河,后枕長江,規模宏大,布局規整。根據考古發現與文獻對比考證,這處糧倉很可能就是轉般倉和大軍倉遺跡,是宋、元、清三個朝代的遺跡。這處遺址的發現,豐富了古代鎮江作為轉運港口的歷史,對于大運河申遺和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具有特別意義。
這個發現,也作為江蘇省兩個候選項目入圍了“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名單。
對此,國家、省兩級文物部門高度重視。
2010年1月8日,國家文物局向江蘇省文物局發來《關于鎮江市運河相關遺跡保護的函》,提出保護要求。
1月23日,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司長關強率領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有關專家赴現場視察,進一步提出了大運河倉儲遺跡保護意見。
2月3日,江蘇省文物局召開專題會議,要求鎮江市文物考古部門開展全面徹底的考古勘探發掘工作,同時明確了要將糧倉、橋、河道、驛站、衙署機構等建筑遺跡整體進行保護,與未來小區結合起來進行規劃。按照要求,鎮江市文化局將根據考古工作的結果盡快制訂遺跡保護方案,待省級文物考古專家論證通過后實施。
然而,一道道保護令之下,13座宋元糧倉遺址,還是在挖掘機不停施工中,遭到巨大毀壞。考古“新發現”尚未與公眾見面,已經面臨著消逝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