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判斷,一攬子刺激計劃主要是政府主導。政府驅動能夠在短期內取得明顯成效,在經濟快速下滑時期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必須注意到,政府驅動型的刺激方案也存在不少問題。
第一,它不利于發(fā)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
第二,對國有經濟或地方政府的依賴盡管直接效果明顯,但會帶來財政風險。因為無論是國有企業(yè),還是地方政府的負債風險,最終都由中央財政承擔。
第三,政府主導與行政性調控還會致使經濟結構進一步扭曲,出現效率不足,腐敗問題等。
第四,直接的行政性調控,如中央銀行直接指揮商業(yè)銀行的數量行為和價格行為,房地產業(yè)的限購令,由于缺少市場反饋鏈條的平滑作用,容易加大經濟起、降的幅度。
近期經濟走勢如何
保增長與調結構一直是中國宏觀管理的兩難。在現實中,二者之間一直也是拉鋸戰(zhàn)。
2007年底的時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兩防”(防止過熱與防止通脹),這是調整的開始。但到2008年底,面對危機,政策重心就是保增長了。一直到2010年一季度,增長都是最重要的主題。以致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調結構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盡管名義上還在提,但實際操作中有些顧不上。
到2010年一季度經濟增長率達到11.9%,經濟顯示過熱跡象,并且有些指標(如能耗指標)也出了問題,政府才開始了密集的政策調整,這包括清理地方融資平臺、實施房地產新政,強制節(jié)能減排、人民幣匯改重啟、調整出口退稅以及提高地方最低工資水平等。應該說,這些政策調整總體上都屬于政策正常化的組成部分,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但不期然的變化是,由于這些政策調整效應的疊加,再加上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蔓延,使得二季度增長低于預期,于是政府又開始擔心經濟的二次探底。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二季度的政策收緊,在三季度又有所放松,從而很多宏觀指標在2010年8月份結束了4月份以來的回落情況,止跌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