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月中旬開始,我國各級政府掀起了穩定物價的“政策風暴”。系列價格調控舉措是否已產生效果?各地穩定物價的形勢如何?各級政府將如何進一步落實相關控價措施?近日,《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北京、重慶、遼寧省、四川省等地采訪中發現,目前農副產品價格過快上漲勢頭初步遏制,部分品種價格已經有所回落。
但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流動性過剩引發的通脹預期和“雙節”來臨等多種因素影響下,進一步穩控物價仍面臨較大壓力。有關專家認為,蔬菜等農產品的價格受氣候和季節因素影響特別大。隨著天氣的轉冷和“兩節”臨近,農副產品的價格波動還會呈現,政府對物價的調控不能放松。專家們強調,并不是說不允許出現價格的波動,而是要防止不合理的波動,防止投機商借機放大價格波動。
效果
部分農產品價格回落
11月30日上午,《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沈陽“十二線農貿市場”碰到了前來買菜的鐵西區居民王金艾,她告訴記者:“雖然感覺菜價還是比較高,但是與前些日子比確實降了一點,按家里一天所需購買菜量計算,大約能省4元錢左右。”記者看到,市場里近半數蔬菜價格有所回落,其中以葉菜降幅較大,菜花、油菜每公斤批發價格降至2元左右,較上周下降20%。
據沈陽市物價部門最新監測,最近一周當地市場20種應急監測蔬菜品種中,其中14種止漲回跌,有10種降幅超過10%,平均價格5.2元/公斤,雖然下雪但未影響蔬菜價格波動。11月30日,西紅柿5.25元/公斤,綠茄子5元/公斤,蕓豆7.25元/公斤,青椒5 .75元/公斤,韭菜5 .5元/公斤,較前一日下降8.33%。
“這段時間蔬菜價格回穩,一是蔬菜主產區冷空氣來得晚,對蔬菜生產沒有造成很大的沖擊;二是政府的調控對穩定菜價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些地方通過市場的監控監測,各地對蔬菜的運輸堅決執行國家的綠色通道政策,促進了菜價的回穩。蔬菜受氣候和生產季節的影響很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菜價的波動具有很強的合理性。最近這幾年,地方政府對蔬菜生產的調控能力下降,采取的有效措施比較少,菜價本身的波動又因為政府調控的不到位而放大。”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說。
另一路《經濟參考報》記者從11月初開始連續走訪成都市城區多家農貿市場。記者采訪發現,土豆、青椒、洋蔥、黃瓜等價格基本穩定,而萵筍、芹菜、豌豆苗等價格則持續回落。以萵筍為例,11月初批發價為每斤0.85元,目前是0.4元;城區零售價11月初為每斤2元左右,目前為0.8元。成都通過健全流通網絡、推動產銷對接、規范農貿市場等手段,著力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穩定菜價效果明顯。
難題
價格調控難度加大
“蔬菜產區和銷區分離的格局在加速形成,過去蔬菜生產主要是在城市郊區,現在是越來越遠離郊區,城市蔬菜的自給率嚴重下降,像這幾年北京、天津的蔬菜種植面積下降了近50%,上海下降了近20%。過去城市自給率高,政府的調控能力強,現在產區遠離城市后就很難調控。在蔬菜生產的這種新格局下,如何進行調控還需要進一步探索。”李國祥認為。
盡管各地的價格調控取得初步成效,但一些蔬菜價格仍在高位運行,一些城市甚至出現城鎮菜價“倒掛”現象《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中發現,重慶城鎮蔬菜價格存在“倒掛”現象:相比于生活成本,重慶部分區縣蔬菜價格總體高于主城區,而鄉鎮價格又要高于區縣。有關人士認為,重慶區縣、鄉鎮居民收入水平要遠低于主城區,反而要承受比主城區市民更高的菜價,這是亟待解決的不公平現象。同時,價格“倒掛”本身也說明目前蔬菜價格構成的復雜性,這一現象的存在也加大了政府調控菜價的難度。
據重慶農業部門長期價格監測表明,重慶主城區蔬菜價格與部分區縣和鄉鎮相比,相對較低;而在同一縣域范圍內,鄉鎮菜價又要比區縣要高,形成較為明顯的價格“倒掛”現象。以11月以來的青椒批發價為例,重慶主城區盤溪市場價格在2.6元/公斤至2.8元/公斤之間,而云陽縣富正農貿市場價格則超過3.5元/公斤,長壽區晏家農貿市場在3.2元/公斤左右。
相關人士認為,雖然目前政府已出臺加強大城市蔬菜供應能力、減免攤位費、拓寬綠色通道等措施調控菜價。但要解決價格“倒掛”引起的“收入低的群眾反而吃貴菜”的情況,還是要以加快建設與中小城市、城鎮相配套的蔬菜基地著手,提高其蔬菜供應能力。在為大城市建“大菜園”的同時,也要為區縣和城鎮配套建好“中小菜園”,形成完善的蔬菜供應體系,從根本上降低蔬菜價格。同時,還宜加強與區縣、城鎮配套的大型農貿批發市場建設,減少流通環節,增加直供渠道,減少中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