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民生之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市人力社保局按照市委確定的‘一二三四五六’的發展戰略,把經濟增長點作為就業增長點,緊緊圍繞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和‘三個層面’的聯動發展,完善崗位開發機制,擴大就業規模,形成了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孔長起
“十一五”期間天津——累計實現新增就業186萬人,超額完成140萬人的規劃目標。
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3.7%以內。
社會從業人員達到714萬人,比‘十五’末凈增172萬人。
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由43%提高到48.4%,就業結構趨于合理。
“十一五”期間,我們修訂出臺了就業促進條例、職業教育條例,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發布了100多個配套政策,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促進就業長效機制不斷完善。
談到今后5年天津的就業工作安排,孔局長表示,天津將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形成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的長效機制。
就業政策更積極
孔局長講,促進就業就要在政策上給力。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形成促進就業的綜合政策體系。實施更加有利于就業的財政政策,財政公共投資向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傾斜,財政支出向民生領域傾斜;實行更加有利于促進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對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創業,以及企業吸納符合條件人員就業,依法給予稅收優惠,鼓勵勞動者多渠道、多形式就業;鼓勵金融機構對勞動者創業提供小額擔保貸款等金融服務,增加小企業融資渠道,促進企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促創業帶動就業
“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孔局長說,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就業方式轉變,在發展資本密集、高技術制造業中,兼顧勞動密集型企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產業結構升級帶動就業結構改善,提高城鎮單位從業人員比重,擴大穩定就業的比例,提高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和人力資本要素對GDP增長的貢獻,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完善并落實鼓勵創業的各項扶持政策,優化創業環境。加強創業意識教育,建立健全服務體系,扶持更多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創業,提高創業成功率。
健全就業援助制度
孔局長告訴記者,各級人社部門要統籌做好各類群體的就業工作,同時加強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和政策扶持。并配套推進外來務工人員就業相關制度改革,消除制約人力資源在城鄉、區域之間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制度障礙。健全面向所有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制度,形成及時有效幫助困難群體就業的長效機制。最后還要構建穩定就業和失業調控機制,增強就業的穩定性,提高就業質量。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
“有一技之長的高級藍領人才已經是打造‘天津制造’不可或缺的人才資源。”孔局長表示,天津今后要大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技能水平。建立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對勞動者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強化職業技能鑒定。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實現以技能促就業和勞動力從成本優勢到素質優勢的轉變。
2008年
進一步完善就業幫扶機制
全年新增就業35萬人。對“4050”失業人員、零就業家庭、城鎮低保家庭、單親母親家庭等10類就業困難群體實行優先扶持和重點幫扶,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其他就業困難群體安置率達到80%以上。將小額擔保貸款對象由失業人員擴展到自主創業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和失地農民。完善創業服務,對拉動就業明顯的創業項目給予2萬至10萬元獎勵。全年培養高級工以上技能人才5萬名,對5萬名農村富余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培訓。
2009年
繼續完善就業促進機制
全年新增就業3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實施創業帶動就業規劃綱要。建立面向城鄉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制度。實施職業培訓計劃,培訓高級工以上技能人才5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5萬人。
2010年
努力穩定就業擴大就業
全年新增就業4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繼續實施幫扶困難企業政策。全面落實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實施意見。推進天津國家創業帶動就業實驗區建設。認真落實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方針,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建立城鄉一體的就業援助機制,確保城鎮零就業家庭安置動態為零,其他就業困難群體安置率達到85%。
百姓講述
就業保險補貼讓方萍沒了后顧之憂
家住河東區的馮麗是勞動保障多種就業扶持政策的受益者,失業保險金、靈活就業保險補貼、免費介紹工作,這些優惠政策馮麗樣樣都享受過,她說:“就業政策總是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托我一下。”
馮麗原來在針織廠工作,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她下崗了。當時工廠給所有員工都上了三險,所以她每個月都能到勞動保障中心領取一定的失業保險金。
“現在孩子大學快畢業了,而我才43歲,這么年輕就一直在家待下去實在有些可惜。”馮麗說,于是她找到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想尋求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同時也沒忘給工作人員出道難題。“我當時要求這份工作能休寒暑假、節假日和大禮拜。”馮麗說,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勞動保障工作站工作人員真的為她找到這樣一份工作——幼兒園保育老師。“我十八歲的時候就想當老師,沒想到現在真的實現了夢想。”馮麗興奮地說。“很多孩子都說我漂亮,喜歡和我玩,我也樂于當個孩子王,和他們在一起,心情特別好。”馮麗開心地說。
家住河西區的方萍是個家庭型的人,自從2003年自己所屬的副食公司重組后,43歲的她就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家里,不再出去工作。想到自己未來養老問題,想到每年必須掏腰包繳納的養老醫療費用,方萍就十分犯愁。
“虧了國家的靈活就業保險補貼政策,為我們‘4050’人員減輕了不少負擔。”方萍告訴記者,當時國家為她減免了三分之一的保險金,從2008年開始減免保險金的比例又擴大到了50%,零就業家庭的減免比例更是擴大到75%,實實在在地解決了下崗職工的實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