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7年前第一家孔子學院落戶美國前,由當地華人華僑創辦的中文學校就已經遍布全美了。這些中文學校根植美國本土,不斷茁壯發展,可稱得上是海外傳播漢語的重要民間力量。
希望中文學校是大華盛頓地區規模最大的中文學校,該校創立于1995年,目前已發展成為擁有6個校區,超過4000名學員的學校。“這所中文學校最初成立時只有二三十個學生,”希望中文學校蓋城校區的前任校長王鵬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希望中文學校主要在周末開班,教學以學生語言背景為依據主要分為兩類,即純中文班和雙語班。其中純中文班涵蓋了學前班以上的14個年級,而雙語班主要針對非華裔背景的美國青少年。除了中文,學校還為學生們開設舞蹈、管弦樂、球類和武術等有中國文化元素的課程。
王鵬說,開辦中文學校不能盈利,老師大多是業余時間志愿教學,雖然辛苦,但卻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一方面,要教育我們華裔的子女傳承和保護中國的語言和傳統文化,保持民族特性;另一方面,華裔青少年也是美國民眾,尤其是美國年輕人了解中國的重要渠道,有助于中美之間的民間交流。”他說。
“近幾年學習漢語的需求正在不斷上升。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海外僑民的民族自信心也日漸提升,因此,他們更想把中國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傳承給后代,同時也介紹給更多的美國民眾。”王鵬表示,中文學校與美國當地社會結合更為緊密,也讓美國人更方便地了解中國的語言和文化。
由于中文學校完全是民間組織,現在的發展仍面臨著一些管理和教學方面的問題。王鵬表示,首先,中文學校缺少專業的管理人才和漢語老師;其次,在海外青少年漢語教學領域,缺乏專業理論的支持,教材的選擇、教學效果的評估、學生漢語水平的測評,這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研究空白。因此,有些教學并不能取得很理想的效果。“語言教學是一個涉及面廣的領域,我們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能和中國小學語文協會等專業機構有更多的合作。”王鵬說。(張旸范麗雅)
“大白熊貓”的漢語情結
哈里·馬蒂森是美國馬里蘭藝術學院的哲學和文學教師。他真正開始學習中文是在59歲的時候。可是學習中文這個夢想,卻早在他15歲時就已經在心底種下。當時有位老師把孔子、老子和孟子經典著作的英文版介紹給他們,年輕的哈里被老子《道德經》中無為、出世的思想深深吸引,于是下定決心要學習中文和中國歷史。不過哈里并沒能實現這個夢想。后來他在紐約福德漢姆大學學習文學和哲學,畢業后作為攝影師在拉丁美洲工作了將近10年。“命運沒有這樣安排,而是把我送到了拉丁美洲。”哈里感嘆道。
從拉丁美洲回到美國后,已為人父的哈里曾找到一所周日開設中文班的高中,希望能實現多年的中文夢想,但后來卻因為工作繁忙不得不放棄。直到2007年,哈里在網上無意間看到北京語言大學開設暑期中文培訓班的廣告。“招生廣告上說不接受60歲以上的學習者,我當時58歲,我想我要嘗試一下。”最終哈里被錄取,作為一名學生第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開始了為期兩個月的中文學習。
采訪中,哈里拿出自己在北語學習時所寫的日記,里面清楚地記下了他學習中文的點點滴滴,包括第一節語音課上老師是如何教他們舌頭定位的。“你好,很高興認識你”是哈里學會寫的第一句中文,他說當時看到自己竟然能寫中文,心里非常激動。
2008年和2010年暑假,哈里分別又在昆明和海口學習了幾個月的中文。這期間,哈里曾到大理、麗江等地旅游。從麗江到北京的火車之旅被哈里形容為“美好的經歷”。盡管路途遙遠,而且坐的是硬座,但哈里說這次旅行使他接觸到了中國社會形形色色的人物。“人民和民心是最重要的。”哈里說。
哈里并沒有正式的中文名字,他的一位中國學生的父親在看到他之后,覺得他既高又白,給他取了個外號叫“大白熊貓”,哈里很喜歡這個幽默的名字,而他家里也擺滿了各種有熊貓圖案的裝飾物。
現在哈里還是馬里蘭大學孔子學院的一名學員,每周堅持上兩個小時的中文課,“老師都很優秀,進程很快”,他非常滿意目前的學習狀況。哈里現在能認300多個漢字,但還不太會書寫,只能用電腦通過拼音打字。當記者夸他“堅持不懈”時,他馬上把這幾個字打進了電腦,作為自己的詞匯積累。哈里對自己信心滿滿,他告訴記者自己正在翻譯《毛主席語錄》,因為他對中國革命很感興趣。
“我今年年底還要去中國,最好去一個完全沒有英語的地方。”哈里滿懷憧憬地說。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