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版國家基本藥物(簡稱“基藥”)目錄將于今年5月1日起實施,該目錄擴容近七成,將從原來的307個品種增至520種。但羊城晚報記者連日來采訪發現,不管是掌握大部分原研藥技術的外資藥企,還是國內中成藥生產企業,都似乎陷入“兩難”:一方面害怕基藥中標就要大幅降價,另一方面又擔心隨著基藥在二、三級醫院的擴大使用,放棄基藥或意味著放棄市場,損失可能更大。
外資藥企:擔心政府對價格施壓
據了解,上述目錄中雖然都是用藥量大的普藥,但很多知名外資藥企同樣有在生產。且該目錄將抗癌、血液系統等藥品大量納入,也使越來越多的外資藥企生產的品種成為基藥。如糖尿病用的胰島素、二甲雙胍;抗腫瘤藥物多柔比星、奧沙利鉑;心腦血管藥物卡托普利、纈沙坦等品種,禮來、施貴寶、輝瑞、賽諾菲、諾華等外資藥企都有生產。
但對于進入基藥市場,外資藥企期待與擔憂并存。早在2009年,默沙東將明星產品舒降之降價50%“挺醫改”,成為首個進入基藥目錄的跨國藥企原研藥。雖然銷量有提高,但業內透露,價跌量漲相互抵消,最后利潤空間非常有限。
“跨國企業不是對基藥市場沒興趣,如果價格可以接受,我們非常樂意做。但如果中標價格太低,我們也很難接受?!倍Y來中國總裁艾博來昨日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稱,“我們擔心基藥一下子擴大,政府財政負擔加重之后會對企業價格施壓。”據悉,該公司的糖尿病藥物此前在多個省份都參與了基藥招標。
但如果放棄基藥市場,外企又面臨失去份額的風險,因為基藥的使用范圍將來會向二級以上醫院擴大。事實上,如廣東等省份就已出臺了類似的規定,如在三級醫院基藥使用比例不低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