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斗力建設
“航母不可能只停在港口,必須走向遠海,”張崢說,“航母戰斗力的生成,現在只是剛剛起步。”
試驗是戰斗力生成的必要環節,每做一個試驗,戰斗力就提高一步。在陸續完成了“船能動”和艦載機上艦的任務后,“航母下一步的試驗會在不同的氣象條件、艦載機不同構型、全要素的保障等方面進行。這既是試驗,也是戰斗力生成的臺階”,他說。
公開的報道資料顯示,2011年,航母平臺首次試航后至同年底共進行三次海試,歷時最長的一次為13天。而進入2012年,航母平臺的海試步伐加快,而且時長也在不斷延長,而第9次海試更達25天之久。
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表示,航母平臺自海試以來,按照既定計劃開展了各項科研試驗,達成了既定目標。
之前有軍事專家認為,中國航母至少需要三艘——一艘作戰、一艘訓練、一艘在維護——以形成一個最初級、最基礎的作戰能力。
“美國在一個方向上就有很多航母,但是如果短距離內有危機,一艘航母就夠用了。不能說一個航母就沒有戰斗力,主要看你要干嘛了,是戰略意圖展示,還是非戰爭的軍事應用,還是要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張崢說。
副艦長劉志剛同樣認為雖然中國航母發展幾乎是從零開始,但沒必要完全遵循國外航母發展的常規步驟。
“由于時間原因,我們要采取跳躍式、并行式的戰斗力生成模式,工程建設和試驗同時進行。艦上人員也是在摸索中前進,但由于前期所做的大量研究積淀,前進過程中并沒有出現什么大的反復,”他說。
據他介紹,傳統的驅逐艦和護衛艦每年都有單獨的大塊時間進行系統的理論課培訓和操演等,而由于航母的試驗試航,很多工作齊頭并進,官兵們得到單獨訓練的機會少,只能見縫插針,結合到試驗中去訓練。
“所以,試驗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我們的試驗速度肯定比某些專家猜測的時間要短,”他強調。“我們雖然沒有經驗,但是走出來就是自己的路了。人家走100年,我們沒必要也走100年。”
2012年9月25日遼寧艦入列2個月后,5名飛行員駕殲-15艦載機相繼在艦上成功起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