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糧食種子上不想受制于人,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自己的種業做強做大。這是這位農業科學家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大學生,他從城市走向農村,從書齋走向田野,從中國走向世界;作為一個農業科技工作者,他把解決人們的吃飯問題看得比天還大,創造了“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奇跡。
在這個紛擾繁雜的年代,我們需要一種精神的東西心靈,更需要一個夢想指引方向。而這兩者,都可以在袁隆平身上找到。
“這次我帶了一個很重要的提案,”袁隆平向記者強調,提案的內容是建議把湖南長沙打造成為雜交水稻之都,或者簡稱“國際稻都”,集研發、生產、培育、加工于一體,形成綜合性的水稻產業鏈,以進一步提升種業產業競爭力。為了讓這份提案更完善,從長沙乘坐了5個多小時的高鐵到北京,袁隆平甚至顧不上休息,在委員駐地賓館里反復修改材料。
袁隆平為國際稻都建設擬定了兩個目標:第一,稻都建成之后在全世界推廣雜交稻;第二,稻都建成后讓中國種業進入國際前十強。
“現在全世界有22億多畝水稻,現在包括中國在內只有3億多畝是雜交稻,如果其中有一半種上了雜交稻,那么增產糧食每公斤按最低的兩噸計算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這將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做出貢獻。”袁隆平告訴記者,現在國家非常重視種業,把它提高到國家基礎性、戰略性核心產業,因而他對這兩個目標的實現“很有雄心壯志”。
“您現在還會經常去田間地頭嗎?”記者問。
“肯定要去的。書本知識很重要,電腦技術也重要,但是書本里面種不出水稻,電腦里面種不出水稻,你只有在田里面才能種出水稻,所以非得要到田里面去的。”提及下田,袁隆平仍雙眼灼灼,神采煥發。“頑皮”的笑容與活躍在球場上和田間的的神態并無兩樣。
除定期調研指導外,袁隆平大多數時候埋頭于水稻研究,享受著工作帶來的快樂。“我經常告訴年輕人,‘農業是好工作,下田鍛煉身體,曬太陽就不缺鈣’。”
“我現在主要精力就是用在雜交水稻的攻關上面我們計劃在2020年實現1000公斤,爭取提前到2015年,還有3年的時間要實現畝產1000公斤這個目標。”袁隆平說。
關于袁隆平和雜交水稻,有這樣一組數據:2000年,我國成功實現了超級稻第一期畝產700公斤目標;2004年實現了800公斤;2011年第三期畝產900公斤實現。畝產1000公斤能否實現以及何時能實現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
袁隆平坦言,畝產1000公斤看起來很容易,但這不是一畝兩畝田,而是幾個百畝片平均畝產量要達到1000公斤,“這個難度是非常大的,全世界都在關注我們能不能實現,所以說我感到這個任務既光榮又艱巨,壓力很大。”
最近,許多人都在談“中國夢”,有人夢想有更穩定的工作、有更滿意的收入、更好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有人則希望每天過得很快樂、幸福。那么,袁老現在又有怎樣的中國夢呢?
他曾這樣講道自己的兒時的夢:大約6歲時一次郊游,曾在武漢郊區參觀了一個園藝場。滿園里郁郁蔥蔥,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艷的果實。袁隆平覺得那一切實在是太美麗了!當時就想:”將來我一定要去學農。”誰也無法想象,正是這兒時的夢成就了“雜交水稻之父”的成就。
“我做過兩次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夢里水稻長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掃帚那么長,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另一個夢是希望畝產1000公斤目標早日實現,實現了以后還有沒有更高的目標呢?我希望培養一些年輕人向更高的1100、1200公斤來奮斗。這就是我的夢,為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做出我應有的貢獻。”袁隆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