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藥品質量存在明顯差異,藥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亟待建立一套科學的、系統性的藥品質量綜合評價體系。”作為連任兩屆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大學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順潮一直關注藥品管理和使用的問題,今年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加快建立藥品質量綜合評價體系的建議》。
林順潮在調研中發現,國內藥品生產企業部分仿制藥質量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一些企業為牟利,犧牲質量生產藥品,醫療機構“以藥養醫”狀況未能完全解決。“藥品質量的判別需要一整套科學的、系統性的綜合評價體系,否則,難以開展對已獲國家批準的藥品進行上市后再評價和一致性評價;在藥品區別定價中,難以厘清藥品質量、臨床療效和綜合成本三者的關系。藥品質量差異評判的缺失,也會加大用藥風險,增加百姓醫療負擔,削弱公眾對國產藥物的信任和對政府監管部門的信賴,更不利于醫藥產業的發展。”林順潮說。
林順潮建議,由政府有關部門牽頭,盡快開展藥品質量差異研究,加快建立藥品質量綜合評價體系,用于政府在藥品注冊審評、安全監管、區別定價、目錄遴選、招標采購、醫保支付等方面監管的參考和指導,以建立藥品質量評價體系為契機,提升我國藥品整體質量,創造醫藥產業“優勝劣汰”的發展環境,讓百姓用藥安全、有效。(本報記者張景華 顏維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