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立說,迄今在海外的項目技術難度都不高于國內,但商務難度卻比國內任何工程都要高。“中資企業在國內外的資源調配能力完全不同。越是國內的成功企業,越是要小心依賴既有經驗、忽視商務陷阱。國內3個月能干完的活兒,國外一年半還干不完。可是從全國各地調配工人,和你從國內向國外調配工人,完全是兩個概念,護照、簽證、路費全是負擔,施工裝備和材料調配也大不同。”
“走出去”還應儲備一批真正的海外人才。“企業走出去不光要有外語人才,還需要精通商貿、法律等多門技能,并深諳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中國駐土耳其大使宮小生提示。
袁立認為,土耳其高鐵項目猶如一所學校,8年的磨練其實是中國企業走入發達國家市場不得不付的學費。“土耳其這個準發達市場與非洲、中東大不同。經過這次歷練,我們從技術、法律、程序上已具備到歐洲一展身手的基本條件。”袁立說,“而且到目前為止項目沒有賠錢,還頗有收獲,說明這個學費很值。”
中國鐵建總裁張宗言不無感慨地告訴記者:“別看這短短的158公里,我們經過‘8年抗戰’,終于拿到了進入歐洲高鐵市場的通行證。它不僅充分證明我們能夠建設好國內的高鐵,還證明我們也完全有能力按照歐洲標準,參與國際高鐵市場的競爭;我們有能力用一流的質量、一流的技術和服務,融入當地,造福項目所在國的政府和人民。”
安伊高鐵項目部所在的博聚于克,冬日清晨總籠罩著濃霧。直到清真寺傳出悠揚的宣禮樂,紅瓦屋頂上才亮出蔚藍的天空。正如袁立、鄭建兵和他們的團隊堅信,陽光總會將迷霧散去,而他們鋪設的高鐵軌道終將延伸向歐洲的另一邊。(記者陸婭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