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院
“最主要的就是和他們談怎么提成”
每天早上,朱宏都會出現在醫院門前,只是他的身影不一定會出現在哪家醫院,“我們一般都有幾個醫院,今天去甲醫院,明天去乙醫院,后天去丙醫院,大后天又回到了甲醫院,就這么循環下去。”
一個月前,公司下達了新產品的銷售任務。從那以后,朱宏每天都要泡在醫院,目的是讓公司的產品能在醫院被使用。經過半個月的努力,朱宏終于和器械負責人搭上了關系,并且成功地找到了愿意幫他“提單”的醫生。“就算是搞定了醫生和主管的人,也得天天去,一是為了解決使用中的問題,二就是為了和他們混個臉熟,保持住這個關系。”
朱宏慢慢地梳理起這根利益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利益鏈條上包括生產廠商、銷售商、配送廠商、醫院、醫院主管領導、器械科負責人、主治醫師或護士長等臨床使用者,通過這些環節后,醫療器械才能到患者身上。醫藥企業一般沒有資格直接向醫院賣藥,得通過醫藥銷售公司。成規模的醫藥銷售公司通常會通過各種關系給醫院的院長先打招呼,然后親自給院長和藥劑科主任“進貢”。規模小的醫藥公司還得通過其他環節打通關系,花的錢會更多。“這其中的每個環節都要通過錢來疏通,也只有錢才能疏通得開。”
朱宏說,醫療器械不同于藥品,藥品進入醫院需要一次性交費,醫院每進一種藥,銷售商需要向醫院提供兩萬到三萬元的費用,“這之后就只有大夫開藥之后才給提成,按照20%至25%的標準提成。保健品和針劑成本低,能給醫生30%的回扣,這也是醫生喜歡多讓患者輸液的原因之一。”
“但是,一個新器械想‘住’進醫院,就不是一次性付費那么簡單了。”朱宏說,必須的途徑是先打通醫院主管領導和器械科負責人,說服他們讓醫療器械進入醫院。然后再對主治醫師和護士長進行公關,讓他們在日常的治療中用自家的產品。“其實這些溝通,一是讓他們了解產品的療效,最主要的就是和他們談怎么提成的事情。”
以一片出廠價為30元左右的手術止血紗布為例,朱宏說,在經過整個利益鏈條后,止血紗布就變成300多元一片,增長了300元左右。朱宏說,300元中有近2/3被鏈條中的醫院以及醫院的工作人員占去。剩下的1/3由中間的銷售公司及銷售人員和配送廠商拿去。
朱宏向記者表示,在醫院的利益中,主管領導會拿到提成的40%至50%,負責器械引進的人員能拿到提成的30%至40%,主治醫師、護士長能拿到10%至20%,還有一部分成為醫院的利潤。
“醫療器械不同于藥品,每次使用都要付提成,不是一次性付完。好比說,每用一片止血紗布,銷售廠商就要給利益鏈條上的每個環節付費。這就是為什么很多醫院的器械都變成了一次性的產品,因為不停地使用才能換來高額的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