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人經過,招聘人員就趕緊吆喝,希望有人來應聘 羊城晚報記者黃玨 攝
羊年春節剛過,珠三角各地就上演“搶人大戰”。在珠三角工業園區、勞務市場等地,“急需大量普工”、“技術工人大招聘”等招聘廣告隨處可見。很多企業將招工陣地前移,到火車站、汽車站、勞務介紹所等一線“搶人”。有關調研統計顯示,節前共有1027萬在粵務工人員返鄉,較去年同期略有提高,而預計節后返粵比例約為92%,加上少數外省新入粵勞動力,預計節后入粵總人數達970萬左右,返鄉比回來的略多。
文/羊城晚報記者 陳強
有關學者的研究指出,2004年初以來,珠三角“用工荒”的問題一直非常突出,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用工缺口大,企業面對的“用工荒”實際是“民工荒”。常年性缺工比較嚴重的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住宿餐飲和建筑裝飾等勞動密集型行業。
究其原因,主要是勞動力市場供需關系的改變。據國家統計局今年1月20日發布的數據,16-59歲的勞動年齡段人口在2014年減少了371萬人,降幅超過了2013年,這是勞動年齡人口比例連續第三年出現了下降。
最近幾年,珠三角常住人口增速明顯放緩。中山大學城市化研究院課題組研究發現,2000年至2010年,珠三角56.05%的鎮域人口增長幾乎處于停滯的狀態,而且26.75%的地區出現負增長,僅17.21%的地區人口有增長,且主要集中于廣州和深圳。
珠三角的現實要更為復雜:一邊是民工荒,一邊是就業難。具體表現是,勞動力市場,在數量上可能是匹配的,但結構上并不匹配,出現了結構性失業。另一方面,求職者的能力,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升級等創造出的崗位,不相匹配,出現結構性就業難。
值得注意的顯著變化還有,作為珠三角產業工人主體的農民工,近年來正在更新換代。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水平相對較高、流動性較強、利益訴求多元化及市民化意愿較強,擇業觀念已迥異于第一代農民工,這也直接或間接的加劇“用工荒”。
分析認為,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真正城鎮化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可以破解近年來珠三角越演越烈的“民工荒”悖論。華南師范大學教授諶新民也告訴記者,新型城鎮化是珠三角地區下一步發展非常重要的動力,而新型城鎮化最核心問題是流動人口市民化及成本分擔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