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待檢
問責官員是否一陣風?
湖北省社科院政法研究所所長凌新表示,武漢市這次治庸問責行動的最大特點是不?;?,不搞虛把式,而是動真格,拿官員“烏紗帽”開刀。相比以往問責只是隔靴搔癢,以“某某”遮丑、做表面文章的做法,這次“治庸風暴”可以說是“拳拳到肉”。“以前的問責說白了就是走過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一些清閑官、混日子的官也能穩坐釣魚臺?!绷栊卤硎?,此次風暴無疑是對庸官的當頭一棒:干不好你就下崗。
凌新分析,治庸風暴能否達到預定效果,關鍵在于兩點:第一,治庸行動會不會是運動式的“一陣風”?過了這陣風一切又照舊。第二,“治庸風暴”還缺乏必要的量化標準,將來需要由“定性”向“定量”的轉變。“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可以認定為不作為、慢作為,必須有明確界定,并向群眾公開?!?/p>
問責風暴會不會導致人人自危?凌新認為,讓官員接受監督、有危機感,本來就是官員履職的題中之意?,F在官員不作為被問責了,大家覺得“不習慣”,恰恰說明之前對官員問責做得不夠。
凌新認為,以問責治水不力的官員為代表的“治庸風暴”對于提高整個武漢的行政效率都是一場及時雨。今年夏天,全國已有多個城市出現嚴重水浸,而武漢是全國最早因為治水不力而向主管官員“發難”的。武漢的問責模式在全國范圍內都具有推廣價值?!熬褪且纬勺層构佟蛔 ?、‘坐不穩’的氛圍?!?/p>
這場如火如荼的“治庸風暴”能持續多久?
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會長、武漢科技大學副校長顧杰認為,若要長效“治庸”,需要4個方面的制度支撐:第一,要有能者上、庸者下的選人用人機制,使官員“不愿庸”;第二,要有開放式、全方位的監督機制,使官員“不敢庸”;第三,要有依法治庸的問責約束機制,使官員“不能庸”;第四,要有科學的績效考核機制,使官員“不想庸”。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