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政策何去何從 仍需加大投資融資渠道
在預測今年保障房開工建設目標能否按時完成的同時,有學者將目光投射到未來:現有的住房保障政策將如何完善?未來保障房建設何去何從?
7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下一步樓市調控的基調:一手抓遏制投機投資性購房,一手抓保障房供應,從而促進房價逐步回歸到合理水平。
如此來看,中央政府狠抓保障房建設,在解決困難群體住房問題同時,也將有助于平抑高房價的調控目的。
“保障房投資、建設、運營的管理平臺建設等問題還亟待破題或完善。”劉洪玉指出,投入保障房建設的社保、保險、公積金、地方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等,既不像銀行貸款,也不可能直接去拿地建房,需要有一個融資、投資管理平臺來匯集資金來源渠道,承擔受托投資管理責任。
7月中旬成立的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中心,已在這方面為全國做出表率。據了解,該中心是北京有史以來一次性注資最大的國有企業,市財政直接注資100億元,將通過市場化、專業化運作,進行保障性住房建設的融資、投資。
在目前的保障房建設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即是對開發商的吸引力不足。顧云昌建議,公租房建設應效仿“香港公屋”建設模式,由政府委托企業進行開發,最后由政府統一回購,“哪怕利潤低一些,但一定要保證開發商獲得基本收益”。
同時,業界還迫切期待《住房保障法》能夠適時出臺。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經濟學院房地產經濟研究所所長郭松海建議,住房保障目標、管理監督機構、保障對象、保障標準、保障手段、保障資金來源及相關配套政策應通過法律進行規范,明確政府保障房建設職責,確保具體操作中公開、公平。
“應該說,從促進和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的角度看,目前關于保障房的土地供應、規劃設計、建設標準與質量、融資、分配、使用管理等環節的各項政策已經很多,”劉洪玉說,“現在需要做的是,應逐漸使其系統化、規范化,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并去力行。”
來源:人民網 編輯:馮媛